当前位置:

首页标题    课程基地    坎坷一生    报国寺与亭林先生

报国寺与亭林先生

创建时间:2017-05-18

今人应该知晓,在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有巍然而立的报国寺――寺内有顾亭林祠。顾亭林即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思想家顾炎武(1613年至1682年),苏州昆山亭林镇人。人们尊称为亭林先生。他在不断奔波的一生中,几次进京,曾寓于报国寺内。报国寺最初建于辽代,明成化二年(1466年)重建,明宪宗为母亲祝寿,赐额“慈仁寺”。清乾隆十九年(1756年)重修,赐名“大报国慈仁寺”,俗称报国寺。寺中主建筑有山门和五进大殿。第二进是天王殿。第三进是大殿,面阔九间,歇山顶,灰筒瓦,绿色琉璃瓦镶边。寺的西院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辟为顾亭林祠。这是晚清诗人书法家何绍基等人,在鸦片战争失败之际集资修建的。西院五进,主建筑有佛殿、享堂、后堂、寝堂、碑亭等。后来,晚清重臣张之洞也曾再修这个寺庙。国内纪念顾炎武的地方,有一个是在昆山其故居(包括祠堂和墓地),再一个就是报国寺了。亭林先生名垂史册的业绩,似可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志在天下民生;著述可等身,宣扬启蒙新思想;沉雄悲壮,再显杜甫诗风。 
  顾炎武生活在明亡清立“天崩地解”的动荡岁月――封建社会没落、资本主义萌发、阶级斗争残酷与满汉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时期。他一出生,就过继给叔祖父顾绍芾为孙。过继后的生活,给予他十分有益的影响。顾绍芾是个有见识有才华的人。他与当时著名文学家袁宏道有诗文唱和。他的笔墨,大画家董其昌说,见后令人有退舍之想。最难得的是他的家教方式。他除了让孙子阅读《左传》、《史记》与《孙子》等著作外,还让他阅读“邸报”。“邸报”是报纸的前身,是当时抄写流传的政府公报。这对顾炎武影响巨大,使他从小关心天下时事,逐渐培养出“经世致用”的观念。顾老先生明悉动荡的时局,曾指着草根对顾炎武意味深长地说,尔他日得此食,幸也。顾炎武的继母王氏,也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除精心照料孩子外,她还给孩子教授《大学》等经典,讲方孝儒、于谦等人的故事。尤其震撼人心的是王氏的结局。清军南下,江南陷落。王氏绝食15日而亡,临终告诫孩子,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勿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 
  在国破家亡的时候,顾炎武坚决参加了抗清的斗争。斗争失败以后,他四十多岁时离家北行。多次进京,并周游鲁、晋、陕诸地。多次进京,因为京城文化气息浓郁,他住于报国寺,寺内有书市,为他著书提供良好的条件;也因为他的外甥徐乾学三兄弟(一个状元,两个探花)在京任职,方便诸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应该是他要不断地拜谒明十三陵。“问君何事三千里,春谒长陵秋孝陵”。他一生中,多次敬拜明代皇陵。周游诸地时,他一面结交才俊――结识200多人,商议抗清与交流学术;一面考察山川古迹风俗掌故。凡他之出游,以二马二骡载书相随。他一路考察,一路读书记述。他自称,九州历其七,五岳登其四,足迹半天下。他抗清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但留下了丰富的著作。顾一生始终没有变节。当时与他同样反清的名士,除王夫之外,如黄宗羲等不少人物,最后都有顺从清廷的行为。当有人推荐顾入朝时,他说,果有此举,不为介推之逃,则为屈原之死。 
  顾炎武是动荡岁月产生的一代思想家。他大力倡导“经世致用”的观念――亦为“书足以匡时,言足以救世”的“实学”,努力寻求“国家治乱”“生民根本”的“济世安民”之道。他说,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还说,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这些观点带有新时代追求实用的特征。特别难得的是,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他研究讨论过“船坚炮利”的问题。读者应该清楚,在多少年以后的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直接原因,是西方的“船坚炮利”。或可言之,即使政治经济以至文化不变革,假如中国备有西方那样的船炮,鸦片战争的成败与中国的荣辱,可能就两说矣。顾还有很多精辟的观点。他有辩证的思维,说,天地之化,专则不生,两则生。他关注民生,强调必以厚生为本。他有史学家的眼光,讲据事直书,则是非互见;夫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他批评专制,有民主意识:在专制社会,豪杰之士无以自奋而同归于庸懦;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他还批评国民性的不足,尤其是士大夫的性格。他指出,士大夫有夸毗之性(即奴性),以柔顺安身者为能;还有贪婪、势利、虚伪、懒惰等特点。对国民性的批判,影响后人梁启超与鲁迅等。总之,顾炎武思想的深刻与丰富,使其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处。他的思想,都留存在他的《日知录》等大量著作中,影响是很深远的。 
  现以《日知录卷八》中的一段话为例。 
  晋荀勖(注)之论,认为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昔萧曹相汉,栽其清静,民以宁一,所谓清心也。抑浮说、简文案、略细苛、宥小失,有好变常以邀利者,必行其诛,所谓省事也。此探本之言,为治者识此,可无纷纷于职官多寡之间矣。 
  这段话,是顾引用晋代律学家荀勖的议论,谈精简官员这个重要的政治话题。顾的意思是,荀勖认为,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萧何曹参辅佐汉朝,清静无为,人民安宁,这就是清心;抑制浮夸,精简文书,省略苛细的事,宽宥小错,惩治图利的人,这就是省事;这是指出根本的话,统治者要懂得这个道理,就不用在职官多少上议论纷纷了。顾的这段话很精辟,对今天也有思考的价值。《日知录》问世后,有90多位学者为之注疏。其中著名者有:朱彝尊、方苞、惠栋、全祖望、戴震、赵翼、钱大昕、姚鼐、阮元、洪亮吉、魏源等。 
  顾炎武存诗400多首。有《海上》四首之一: 
  日入空山海气侵, 
  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 
  四海苍生痛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 
  云浮仙阙见黄金。 
  此中何处无人世, 
  只恐难酬烈士心。 
  诗的前半部分,景象十分壮阔,并对天下民生寄予深情。 
  还有《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 
  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 
  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 
  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梦, 
  逐客已无家。 
  诗中叙述离别之愁苦,更显“天地存肝胆”的人格。 
  他的诗悲壮雄奇,有杜诗风格。杜诗《登高》,后半部四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阅读比较之后,二者艺术水平风格特点确实接近。 
  顾炎武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何兆基写有关于报国寺的诗《慈仁寺荷花池》(四首之一): 
  坐看倒影浸天河, 
  风过栏杆水不波。 
  想见夜深人散后, 
  满湖萤火比星多。 
  最后一句很精彩。读者感受时,要结合题目,联想出星空下萤火闪耀荷花池上的美景。何兆基十分崇敬顾炎武,参与修建报国寺内的顾亭林祠。诸多后人与他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近代传播西学第一人严复认为,顾“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的观念,与西方政治民主理念相近。鲁迅称赞顾,我认为今人已无从企及,此时代不同,环境所致,亦无可奈何。 
  今人虽然无从企及,但瞻仰其祠堂,感怀其精神,品读其诗文,还是完全可以作成的。 
  注:文中《日知录》引文里,荀勖的“勖”是别字,因为电脑中没有原字。原字应是,上半部是曰,下半部是助,特予说明。

 

作者: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