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标题    课程基地    教师天地    有话则短,无话则长 ——论大思想家顾炎武的学风和文风

有话则短,无话则长 ——论大思想家顾炎武的学风和文风

创建时间:2016-06-07

【按】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笔者结合我校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建设实践,撰写此文,以期启示师生,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当今社会,人心浮躁,“学者”无耻,“时文”盛行,学风与文风江河日下。学风方面,抄袭、篡改、拼凑、重复现象比比皆是;文风方面,巧言如簧者众、无病呻吟者多、庸俗媚俗者密。二者共性之一,是缺少创新、鲜见直言。通俗而言,有价值的成果少和废话太多,可以用“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概言之。整治这种痼疾,有必要回顾顾炎武所言所行,并以其“融通创新”的学风和“文须有益天下”的文风警醒世人,提倡“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开创性学风和经世性文风。

顾炎武(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对晚明空疏学风痛心疾首,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他在其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日知录》卷首《题记》中提出其旨向鲜明的学风——创新,即“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意为倘若发现与古人所见略同,则干脆删除。这是梁启超誉顾炎武为清学开山之祖的三大理由之一,也是《日知录》问世三百多年来始终被学术界尊为精品的重要原因。

顾炎武讲求创新,反对“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抄袭的行为,说“至于今代,而著书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自作者矣。故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他更鄙视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甚至变相攫取前人学术成果的劣迹,说:“某君欲自刻其文集,以求名于世,此如人之失足而坠井也。若更为之序,岂不犹之下石乎!”

鉴于明末文人群体之堕落,顾炎武耻为文人;加之他以思想和学术名世,后人多忽视其文学主张与成就。但顾炎武的文学造诣却是巨大的,他重视文学的社会责任,提出“立言不为一时”和“文须有益天下”的重要主张,强调“文以少而盛,以多而衰”,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努力创作出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的诗文,虽量不盛,但每一首每一篇都有经世和传世价值,正如徐颂洛所言“诗言志,亭林诗善言志者也。……皆有为而言,无一应酬语。……有明二百七十余年间,诗人突起突落,有如胜广,却成就此一大家”。

顾炎武还强调“三百年来,当国大臣皆畏避而不敢言,至天子独断行之而已”,他认为,明朝历代君主独断专横的原因之一,就是大臣之巧言如簧,好话说的太多,而直言太少所致。

潘耒说“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日知录》)非一世之书”,我们继承弘扬亭林精神,首先就要学习他的学风与文风,做到“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在创新和经世方面多下功夫,不去炒冷饭,少为无用之文,多言耿介之语。

当然,顾炎武认为,为学为文的前提是做人,若做人不合格,妄谈为学为文则毫无意义。这也许是解决当前文风与学风问题的根本着眼点。

作者:张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