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标题    课程基地    教师天地    顾诗中的社会责任意识

顾诗中的社会责任意识

创建时间:2015-12-31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说:“诗,让人们的心灵不死。”她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教之说,认为,诗能“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看作是诗意的、审美的、艺术的。诗歌接近人的心灵,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诗歌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心灵教育。顾炎武诗歌的精妙之处在于常人无法企及的人生价值和高远境界。下面我就从顾炎武诗歌的特点出发,谈一谈顾诗中的社会责任意识。
    读顾炎武的诗,我们不仅能了解他个人的精神世界,还能读出一个时代的悲哀和抗争。他的诗歌作品记录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像《大行哀诗》就是他对崇祯皇帝的哀悼和对明朝灭亡的理性思考,像《汾州祭吴炎、潘柽章二节士》就表达了他对清初文字狱的悲愤。他被评价为“独超千古,直接老杜”。意思是顾炎武是第二个杜甫,他的诗歌有“诗史”意义。他把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意识渗透到他的作品中,是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去思考、去创作的。
    他诗歌的创作理念是“诗主性情,不贵奇巧”。他强调诗歌的人文精神内涵要与诗人人格高度统一。他认为,只有像屈原、陶渊明之类的诗歌才是真正的诗歌,因为他们的诗歌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气息,而他们在做人上是相当有气节、有人格的。和他的价值追求一样,顾炎武的诗歌中也随处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像他在《五十初度,时在昌平》中有一句“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意思是,他把天下太平作为自己的理想,永不改变。像《偶来》中有:“鸟兽同群终不忍,辙环非是为身谋。”意思是他不想和周围的普通人一样,而要像孔子一样,辙环天下,周游列国,践行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和个人无关,而是关于百姓关于民族关于天下的大理想。
    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他的诗歌经历了风雨涤洗之后,更加璀璨夺目。尤其在近代,为探求国家光明和民族复兴的人们,从他的诗歌中不断汲取正能量。像《精卫》:“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像《又酬傅处士次韵》中的:“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他诗歌中那种生生不息的顽强和家国天下的情怀成了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学者称他的诗歌“继体风骚,扶持名教”,意思是他的诗歌和《诗经》,和《离骚》一样,对后世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最美好的教育,是净化人心灵的教育,是将人类文明中真善美的种子传播下去的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诗歌的人文熏陶,通过顾诗中这些伟大的爱与责任,感染自己,感染我们的学生,唤醒灵魂深处对真善美的渴求和向往。

作者:汤恩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