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标题    课程基地    史地专题    顾炎武《目知录》:古之天子(尧、舜、禹)常居冀州

顾炎武《目知录》:古之天子(尧、舜、禹)常居冀州

创建时间:2016-04-28

       【原题】千年河东,孕育中华——走近河东文化

来源:互联网 作者:互联网

       有这样一个地方,你可曾听说?

       它是女娲补天、神农氏尝百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舜耕历山的发生地,它是历史名将卫青、霍去病、狄青的诞生地,它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推翻“高等灵长类起源于北非地区”论断的中华曙猿化石的发现地,是将中国人类用火历史推前130万年的西侯渡遗址所在地,是……

       它,便是河东。

       河东,顾名思义即黄河以东,今泛指山西。在古代,河东指的是山西省运城市。而在运城下辖的县级市——永济市,曾设有河东郡、河东府、河东道、河东县,更有“河东之地”的古称。我们的先祖在古河东地区生根、发展、壮大,也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东文化。河东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一、 堪堪河东,孕育文明

       “中华儿女”“华夏子孙”,这是13亿中国人对于自己身份的定义。中国人用这样的定义说明了他们的共同之处,显示甚至炫耀着他们灿烂的华夏文明。而如今,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说明:古河东地区,那片一隅之地,在华夏文明起源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古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

       顾炎武《目知录》曰:“古之天子(尧、舜、禹)常居冀州,后人因此为中国之号”。冀州是九州的中心,在尧、舜、禹时期指的是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即古河东地区。且“中国”一词在上古时期意为:帝王都所,这就意味着古河东地区曾是华夏民族的先祖创建和发展华夏文明的活动中心,是华夏文明的孕育之地。

       从上古天神到三皇五帝,从历史名将到肱骨良臣,河东地区活跃着诸多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每一位都在诉说着河东文化之于华夏文明的重要意义。但是,最能说明河东文化之重要与特殊的并不是这些历史名人,而是中华曙猿化石。在河东垣曲县寨发现的中华曙猿化石,推翻了世界上许多古生物学家“高等灵长类起源于北非地区”的这一论断,将人猿进化向前推进了500万年。曙猿是人类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小的灵长类动物,是低等灵长类动物向类人猿进化的过渡阶段,兼具有二者的部分特征。它生活在距今约4500万年以前,主要活动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温暖湿润的林地里。河东以这样远古的中华曙猿化石彰显着它的独特和重要,提供了堪堪河东却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有力证据。

       著名历史学家李元庆也曾说:“河东文化源远流长,在华夏文明史前时期,河东是中国原始人类聚居的集中地带,积淀了极其深厚的原始文化层,在华夏文化起源及其发展历程中,河东是华夏先民的活动中心,华夏文明的直接源头;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代,河东是新兴的封建势力的策源地,晋与三晋文化的主要载体,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河东文化的发展构成中国封建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股强流,集中再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本质特点。总之,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河东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缩影。”

二、 泱泱中华,起于盐池

       在中国,无论何时盐都拥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上古时期,在河东地区爆发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部落战争——涿鹿之战,便是为了争夺河东盐池资源而发生的。在现代,2011年的那一场“抢盐”闹剧虽荒谬至极,却也从侧面说明了盐之于人的重要性。如此,我们泱泱中华,自然也就与盐有着密切联系。而孕育华夏文明的古河东地区,其基于河东盐池形成的盐文化自是应当提上一提。

       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实际上,这些帝王都所与河东盐池相距颇近。上古时期,帝王都所作为部族聚居和活动的中心,帝王将帝都建于盐池附近,正是为了更加便利的使用盐。人们将盐池所产之盐用于自身食用和部族间的物品交换,不仅发展了部族,更吸引了其他部族前来依附。从皇帝到尧、舜、禹在河东盐池地区的频繁活动可看出,河东盐池正是以其皑皑的白盐吸引、凝聚并壮大着我们的祖先,滋养着我们的华夏儿女。以河东盐池为基础产生的盐文化,不断催生河东文化,最终形成了中华文化。史书以“无解池,即无中华文化”确认了河东盐池之于中华的不可替代性,证明了泱泱中华起于盐池的客观事实。

       盐池对中国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其独特的盐文化,还在于盐池所孕育的商业文化。古有商人“贩卖私盐”以谋利,而这贩卖“盐”谋利的活动最早恐怕就是在河东。叱咤中国历史200多年的晋商,便是这“卖盐”的主力军。他们或许是传承了先祖的商业智慧,天然地便有了易货交换的本能。他们效仿先祖贩卖河东盐池地区富产的盐,这一活动也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富极一时。另外,在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介穷士猗顿经过陶朱公范蠡点拨后,远离家乡来到河东猗氏(今临猗)经营盐业。他将河东盐池之盐运往东西南北各个诸侯国进行销售,经猗顿10年时间的努力,他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土豪”。而他将盐运销全国的做法不仅缓解池盐的滞销和积压,还开辟新的运输线,使畜力、人力投入新的生产,扩大了经营,开辟了河东商业的新纪元。

       商业的发展,让中国的商品经济得以发展更新,进而推进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故而,中华文化的起源,归根究底是河东盐池。

三、 小小“孟盟”,见证历史

       文明往往伴随着战争,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河东地区自然逃不过争战的命运,除了涿鹿之战外,河东地区还发生了诸多战役。而“孟盟桥”(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孟盟桥村)则是河东争战的一个“见证者”。

       孟盟桥村是“秦伯伐晋、济河焚舟”盟誓地。据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左传》文二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即此处也。“又昭元年,秦公子针奔晋,造舟于河通秦晋之道也”。意思是说,秦伯伐晋,就是在这里将船烧掉的。以后,秦公子在此造船渡河,从而打开了秦晋往来之道。“济河焚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永载史册,而且在当地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两千六百多年来,该处先后以“孟明堡”、“孟盟桥”命名,至今不易,是永济市地域上最古老的村名之一,也是最古老的桥梁之一。

       这座最古老的桥梁,不仅在古代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抗日战争中,也写下了壮丽的篇章。1938年8月上旬,西北军爱国将军孙蔚如率31军团在永济抗击日军,坚守“孟盟桥”的部队,以“济河焚舟”的决心与勇气,抱定“人在桥在”“人亡桥毁”视死如归的信念。击毁日军坦克7辆,经过了8个昼夜的反复争夺,白刃格斗。8月23日,永济失陷,此役史称“血战永济”。“孟盟桥”就是血战永济的历史见证。

       可喜的是,与这座桥梁紧挨着的是中国历史上官道驿站的“河东驿”遗址。“孟盟桥”已由“山西河东蒲津驿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申报开发。随着这一景区的开工建设和深入研究,在走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历史的“孟盟桥”,人文的“孟盟桥”,一定会在文化复兴的宏伟蓝图中,焕发千年青春,实现百年梦想,成为中华大地上又一个文化旅游亮点。

       有这样一个地方,你应当了解,那就是河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