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标题    课程基地    傲岸人格    黄炎培于明儒中特重王阳明和顾亭林

黄炎培于明儒中特重王阳明和顾亭林

创建时间:2017-05-20

  1878年(清光绪四年)10月1日,黄炎培诞生在川沙城南门的沈家大院。由于黄炎培的出生,从而大大丰富了川沙近代史的内容,同时也提升了这个小县城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黄炎培是一位对国家和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爱国民主人士,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职业教育家和诗人。新中国建立后,他先后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积极投身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黄炎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黄叔才是秀才,周围的人文环境和社会关系也都有利于黄炎培的学习成长。他所居住的沈家和外祖父孟荫余家都有大量的藏书。尤其沈家,主人沈树镛(黄炎培祖母的胞弟)是位举人,曾任内阁中书,还是位有名的金石考订专家,他所收藏的金石碑版、古籍名著极其丰富。而黄炎培又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因此从小就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先由母孟樾清教其识字,后随两叔父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接着又在东野草堂读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左传》)。这四书五经都是由秀才出身的老师上课教授的,黄炎培一般每课学百行,第二天就能一字不错地背诵。读完四书五经就开始广览群书。据其自己介绍:“后从十三经中选读《尔雅》;从二十四史中读《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从诸子百家中读《庄子》《墨子》;于唐人诗集中读李白、杜甫两家;于宋儒学案中读朱(熹)、陆(九渊)两家,但重陆;于明儒中特重王阳明(守仁)、顾亭林(炎武)。”如此丰富的学历和鲜明的治学宗旨,清廷的江苏提学使毛庆藩对黄也大为赞赏,说黄“读书如斯之多,选择如彼之精”。本来两江总督端方要毛庆藩彻查黄有革命党嫌疑的,这样毛就不查了,还要子侄辈向黄先生学习。

  1893年黄炎培(16岁)至上海应县试,1899年去松江应府试,以第一名中取秀才,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选读外交科,1902年秋,应江南乡试,得中末科举人。此后追随革命先贤走上教育救国的道路。

  黄炎培是一位反对封建独裁、要求民生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定的政治信念,有求真务实的态度,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无私无畏的精神。黄炎培年轻时就反对封建迷信活动,19岁时把婶母家女佣装神弄鬼摆的香堂给翻倒了。1905年参加推翻清封建王朝而成立的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黄炎培会同张志鹤积极组织川沙的光复工作。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江苏省署教育司司长。1914年辞司长职前往皖、赣、浙、鲁等省考察,并在所到之处积极提倡和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在上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10月出版《教育与职业》月刊。1918年8月,又创办中华职业学校,作为试验、实践基地。职业教育之目标很明确,是要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这完全有利于劳动者的就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所以发展很快。至1943年时,全国已有职业学校384所,67227人,还有职业指导所等各类服务组织。如果不是抗日战争,这个数字还会更大。在民国初期黄炎培到处倡导职业教育的时候,北洋政府曾两次要他去担任教育总长,都被婉辞,袁世凯说他是“与官不做,遇事生风。”从1931年“九•一八”日本入侵我东北后,黄炎培就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组织抗日救国研究会,“一•二八”淞沪战事爆发后又成立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后改为地方协会),为募集供应军需品、战区救护、前方慰问和工厂内迁等奔走出力。1927年国民党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黄炎培积极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因而被视为“学阀”“赤化分子”屡遭通缉、追捕。

  黄炎培办事认真,生活俭朴,半生素食,人格高尚。1903年办川沙小学堂,当时家庭经济困难,但他自定校长义务职,不取工薪。担任浦东中学校长,按规定月薪100元,但他有感于杨斯盛的办学义举,只领40元。他曾六下南洋筹款,爱国华侨都信任其为人,捐巨款支持他办学。

  黄炎培在1941年自己作有一首律己歌:“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在黄炎培成长过程中,对他有重大影响和帮助的主要有三个人。

  一位是沈毓庆,他是内阁中书沈树镛的儿子,黄炎培的姑夫。

  沈毓庆,廪贡生,甲午战争入舅父吴大澂幕出关抗日,后回沪经商。接着又在城内创办毛巾厂,开风气之先,极一时之盛。黄炎培父母亡故后,就由姑夫关心照顾他。经常买些新书给他读,帮他上进。到了20岁,他就托人介绍到三灶周姓家塾去教书。黄炎培到了结婚年龄,但一时找不到对象,家里富有的不肯下嫁,贫困的希望高攀。而沈毓庆在周浦的朋友王筱云(秀才)有个女儿王纠思尚未出阁,经沈从中作媒说合,结果成功了。当黄炎培在边自修边做塾师的时候,忽然接到姑夫来信,说上海南洋公学登报招生了,快去报考吧!全家的生活费用也给他筹划好了,叫他不要再当塾师了,去做学生吧丨结果真的给考上了。1902年秋天,清廷举行最后一次乡试,沈毓庆又去信,约黄炎培一起去南京乡试,这次又榜上有名中了举人。可惜就在这一年,沈毓庆因肺病去世了,年仅35岁。

  另一位是杨斯盛,沪上建筑业的巨匠,毁家兴学的先贤。

  杨斯盛,蔡路人,比黄炎培长27岁,在黄炎培踏上社会的时候,杨已是沪上的知名人物了。这两位忘年之交曾有过生死情结,在他们结识以后,先是支持办教育事业。1903年,黄炎培把川沙小学堂办起来了,但开办费没有着落,当黄炎培上门求助时,杨斯盛慷慨捐了300块银元,还让侄儿前来就学。就在同年6月,黄炎培等三青年到南汇新场演说,被南汇知县以乱党逮捕,两江总督电令就地正法。在这生死关头,杨斯盛紧急恳求美国上海总牧师步惠廉,并给美籍律师白银500两,请他们设法营救。步惠廉专门雇轮星夜前往南汇,于26日清晨以教会的名义将黄等保释出狱,终于在屠刀下救出了三人性命。后来怕清政府追查,杨斯盛又慨赠川资让他们亡命日本。第二年黄等回国后,杨斯盛又让他们办广明小学,办二年制师范讲习所,又购地40亩并捐巨资创办闻名全国的浦东中学。1907年继续有人跟踪控告黄在对学生宣讲排满革命,两江总督责令清查,杨斯盛再一次站出来以身家担保。

  还有一位是蔡元培,绍兴人,光绪进士,教育家,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比黄炎培长10岁,出道早,学历高,名声大,二人又有师生关系,因此他的言行特别是爱国思想、民主精神和创办新学的热忱,对黄炎培有明显的导向作用。1901年,黄炎培考入南洋公学,蔡是中文总教习,在这里使黄炎培领略了“手脑并用、师生互动、联系实际、教书育人的‘蔡元培教育法’”。1902年,南洋公学被迫解散,蔡元培号召学生组织起来,愿意学习的继续学习,能当教师的就当教师,可以回乡办学的就去办学。黄炎培遵循蔡师点拨,从此走上了创办新学发展教育事业的道路。1905年7月,黄炎培已在广明小学和广明师范任教,蔡元培招他到家里,给他讲国家大局和报国趋向,告诉他只有集合同志,组织起来,共同奋斗才有出路,现在有个“中国同盟会”,你愿不愿意加入?黄炎培在老师面前斩钉截铁地表示:我“刀下余生,只求于国有益,一切惟师命”。第二天晚上再去,黄在正襟而坐的老师面前举手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大意)”。在蔡元培出国留学后,黄又继任了上海同盟会干事。自此,黄炎培正式成了一名革命党人。

  在黄炎培一生中,除亲自参加川沙辛亥革命光复外,他还为地方上做了三件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一是办新学,二是修县志,三是建铁路。

  (一)、1903年,他带领几位同志把观澜书院改办为川沙小学堂。这所学校的创立,不但时间早,当时还没有正式废除科举制度,而且改变了川沙的三种历史:一是没有新式学堂的历史(时养正小学只称公塾);二是没有官办学校的历史(只有义塾);三是不能举行学生学历考试的历史,如要学历须上南汇或上海参加县考。这所学校在创办以来的100多年间,持续不断,长盛不衰,教育质量优秀。

  (二)、从1914年开始至1935年结束,由黄炎培主纂完成了一部民国《川沙县志》。川沙自有行政建制以后,共修过4部志,这是第三部。这部志书的历史价值在于:第一,这段时期各地成志不多。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战乱不断,因此从郊区各县看,只积累了些资料,很少付印出版。第二,志书观点正确,格式创新,设计科学,内容翔实,是一部近代名志,为当代修志者所推崇。第三,为川沙留下了众多清末民初的宝贵史料。

  (三)、1921年经黄炎培组织发动,成立了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先招股集资后租借上川县道分段兴筑上川铁路,先至龚路,后至川沙,再南行江镇、祝桥,全长35.35公里。铁路从1925年7月通车至1975年拆除,前后存在半个世纪。这条铁路的兴筑,大大缩短了川沙与上海城市间的距离,方便了城乡物质的交流,创造了农民进城就业的条件,大大加快了浦东特别是川沙经济的发展。这方面黄炎培功不可没。

(摘自《浦东文史》2007年第四期,作者:史拾遗)

 

作者:史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