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陕西代州结识顾炎武
屈大均是广东番禺人,号介子,又号翁山。清兵攻陷广州时,他参与老师陈邦彦的反清起义战斗,失败后,他削发为僧,假借僧人身份,到各地联络反清人士继续战斗;然而斗争毫无结果。康熙元年(1662)还俗,再次北游,先到关中、后到西北一带,继续联络反清人士,坚持反清斗争。
康熙五年(1666)春,屈大均赴陕西。在陕西期间,他与王弘撰、李因笃、沈荃等人结识,并一起登华山。
屈大均诗歌受屈原影响很大。他常常以秋水伊人作为理想的象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屈大均的诗词中,常常咏叹“玉女”、“麻姑”等仙女形象,隐喻和象征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游华山,大均也一样,以“玉女”的形象抒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那天,他们沿着华山古道,向南峰出发。几经艰辛,登上松桧峰,站在白帝宫前,俯眺三秦,东峰、西峰就在目前;远处,山峦景色旷莽无际。山脚下,黄河似一条飘带,绕着山湾,滔滔不绝,向东流去。
屈大均诗兴大发,作《华顶放歌》,随后,又赋《西岳》诗百韵。
王宜辅吟咏这些诗篇,对大均在诗歌中以玉女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十分之欣赏,吟诗赞叹曰:“屈子自来怜玉女,青莲今复驾茅龙。”
随同登山的李因笃,陕西富平人,明诸生,也是一位诗人;清初,见天下乱,走塞外,求访奇杰之士,立志反清报国。这时,他读了大均的诗之后,也惊叹大均的才华,说大均是当今旷世奇才,对屈大均更加尊重。
登山之后,李因笃请大均到陕西富平家中作客。这时传来消息说,顾炎武老先生到了陕西代州。顾炎武出身江东望族,年轻时,参加过明复社,反对宦官权贵。清兵南下,他在昆山、嘉定一带进行抗清斗争,失败后,只身北上,在西北访问风俗,搜集史料,垦荒种地,纠合同道,不忘复兴。大均知道后,建议他们一起自富平至代州,结识顾炎武老先生。
到了代州之后,王弘撰寻找机会,介绍大均与顾炎武相会。这天,他们走出城门,进入一条小村庄。在村头的的老槐树底下,一位老翁在幽闲地逗弄着鸟笼子里的雀儿。鸟雀“吱吱”的鸣叫声,给空寂的村落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他们穿过小巷,来到顾家,王弘撰与炎武很熟,直闯进内院。只见顾炎武正在写书。他目光专注,对朋友的到来,既不停止书写,也不起来招呼,而王弘撰则反客为主,热情地请大家就座。然后,王弘撰恭敬地对顾炎武说:“亭林先生,我的老朋友屈大均屈介子兄很想见你。”
顾炎武回过头,迫视着大均,突然想起来:“啊,你就是那位自比鲁仲连的布衣之士屈大均?你三年前在山东茬平县所写的《鲁连台》一诗,我至今仍然记得。”他激动地站起来,用苍哑的嗓音吟咏着:
“一笑无秦帝,飘然归海东。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顾炎武见众人在静静地听他吟咏,意犹未尽,朗声说道:“确实,一介布衣之士,能力排万难,建立奇功,保持国家的尊严。这才是我等反清志士所企慕的勋业啊!”
屈大均连忙拱手致礼,说道:“宁人翁,过奖了。先生博文强记,昌言无忌,令人难忘。在清人入关之时,你的一首《感事》诗,毫无畏惧地用金太祖‘阿骨打’的名字来贬灸异族来侵,妙得很,也胆大得很。学生十分佩服,也十分神往。今日虽然不是光武中兴之时,我亦不是爱好经术之人,但我闻知顾先生移居华阴,未及下车,先访儒雅,现请先生指教。”
“呵呵,屈义士的《后汉书》读得很熟,也套用得很好啊。其实我也只是‘采求阙文,补缀漏逸’罢了。”顾炎武笑了笑说。
“好一个‘罢了’。宁人翁著述的《音学五书》,非学识渊博者不能为也。”大均深有感触地说。
“屈介子何时学会奉承人了。”顾炎武瞪视着大均,笑了笑说,“你什么时侯到的?”
“我刚刚从江浙过来。江南虽然有郑成功、张煌言在闽浙沿海经营的根据地,但民风柔弱。只有西北这里的土地谆厚,民风强悍,想来应可以作为匡复的根据地吧。”
“屈生员所言不差,秦地民风朴实,他们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在是其他地方所少有的。”炎武赞许地说。
“清廷势力强大不可怕。从表面看,其势力似乎很强大,其统治很巩固,其实,其王室阿哥内部的兄弟之争,以及大臣的腐败,官吏的抢掠,这好似一股巨大的污流浊水,足以摧毁整个清朝的统治。”顾炎武环视众人,十分自负地侃侃而谈,“而我所担心的是明朝自己,自从大片疆土沦陷以后,不求奋发,萎糜不振。丧失民心那才是最可怕的啊!”
大均言语激昂:“大丈夫生于乱世,自当为国效劳。”
顾炎武与大均等人经过反复研究分析,认为当前反清的力量主要有三种:一是流落西北的永历政权旧部,但其势力孤立无援;二是东南沿海郑成功旧部,但郑成功去世后,其子郑经掌握权力,那班旧臣并不真心拥护郑经,郑经也是一个心胸不广,容不下老臣的人,所以内讧不断,前途并不乐观;三是投降清军的原明朝旧臣,他们仍然掌握军权。不过,这些人真正与明朝有尖锐利害矛盾的、死心塌地坚决投降清军的不多。他们大多是因战斗失利,走投无路,才被迫降清的。这些人中,不少还是受过明朝的恩惠,不忘前朝。一有机会,他们就起兵反清复明。只要能联络好降清的旧臣,说以利害,一定能够将他们争取过来。复明的大业就有成功的希望。
大均怕耽误顾炎武太多时间,起身告辞。顾炎武坐在椅子上,紧紧握住大均的手,说:“屈生员,你可知道我为何卜居华阴吗?”他望了大均一眼,不待大均回答,接着滔滔而言。“华阴地处关河之口,往来人员很多,虽然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只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
大均认真聆听,频频点头。这时,王弘撰悄悄地对顾炎武说:“大均这次到西北一带,是继续联络反清人士,坚持反清斗争的。前两天大家一起登华山,大均诗兴大发,作《华顶放歌》,随后,又赋《西岳》诗百韵,十分动人。”
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他说:“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古人向来崇尚登高望远,一展胸襟。大均有反清的行动,又在登高之时以诗明志。深深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情怀。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啊!”
屈大均临别时,赠《送宁人先生诗》给顾炎武:
“雁门北接长山路,尔去登临胜概多。天外三关横朔漠,云中入水会浑河。
飘零且觅藏书洞,慷慨休听出塞歌。我欲巾箱图五岳,相从先向曲阳过。”
顾炎武十分高兴,马上报以屈大均五言律诗:
“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云横秦塞白,水入代都流。
烽火传西极,琴樽聚北斗。登高欣有赋,今见屈千牛。”
大均颂读顾炎武的诗歌,心内涌起一股热浪;他的战斗决心更加坚定了。……..
作者:叶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