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与关中名士李因笃的忘年交
明末清初着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诗人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顺治十四年(公元l657年),亭林先生因曾参加抗清斗争,并在明亡后接受过南明等小朝廷所授的官职,被家仆告发,一度遭官府囚禁,获救后又受到仇家追杀,已然无法在江南立足,遂只身北上,开始了他后半生长达二十余年的漂泊漫游生涯,其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这期间,亭林先生曾五度畅游关中,除考察关中山川形势、水利物产、赋税兵防,“以待(后来)抚世宰物者之求”;对“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与他省不同”的关学遗风亦留下深刻印象,并结交了众多关中名士,包括富平的李因笃、眉县李柏、周至李二曲(即着名的“关中三李”)等关学大家。其中亭林先生与小他l9岁的李因笃感情尤笃,曾先后三次来富平探视这位忘年之交。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年已古稀病卧山西曲沃的顾炎武,其绝笔诗亦是写给李因笃的。次年正月初八,这位倡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终生笃行践履之的大学者因上马失足坠地,病势益危,乃与初九辞世,享年70岁。
订交代州
李因笃是富平县薛镇韩家村人,字天生,号子德。史载他8岁能文章,11岁应县试考取第一名,时人称为神童。满清入关后,自幼深受忠孝思想熏陶的李因笃遂决意仕途,成为清政府的不合作主义者。l8岁时,他出外游学,后辗转来到塞上代州(今山西代县),被时任代州知州陈上年(河北清苑人)聘为塾师。此后八九年间,陈视这位年轻塾师“为畏友,投契之深,有同骨肉”;而李因笃亦获得可以安心读书的环境,得以潜心治学,遍读张载(关学创建者)等通儒大家着作,不仅在经学史学上造诣日深,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且精通音韵诗学,专着之外,勤于实践,其直逼杜甫的诗文创作,为他赢得海内盛名不说,亦结交了许多慕名来访的学界名流和文坛大家,如广东番禺的屈大均,山西阳曲的傅青主(傅山)等。
康熙二年(1663年)五月,顾炎武探望傅山后,慕名来到代州造访李因笃,由此二人订交。时年李因笃32岁,顾炎武51岁。作为前朝遗民,且对清政府均报不合作态度这一老一少,可谓志同道合,惺惺相惜,加上诗文方面的共同爱好,两人也就忘了年龄上的落差,交浅而言深,以喜悦欣赏的目光彼此打量了。“窃闻关西土,自昔多风尚。豁达贯古今,然诺坚足仗”的顾炎武,“一朝得李生”,与这位“撝(音hui挥也)呵斗极回,含吐黄河涨。上论周汉初,规模迭开创”的来自关中的词坛新锐有幸相识相交,自是“可惬平生望”矣(见顾诗《酬李处士因笃》)。李因笃亦能与这位“幽贞恒坦坦,穷达任嚣嚣”的抗清志士和词坛老前辈订交欣慰不已!赋诗盛赞亭林先生“独树三吴荔读官平帜,旁窥两汉涛。经邦筹利病,好古博风雅”(《雁门邸中值宁人先生初度制二十韵以洗爵诗》)。这年秋天,二人携手同游关中,一路领略了潼关古城风姿、西岳华山天险,考察了华阴“有(高屋)建瓴之便”的独特地理(顾炎武晚年定居华阴,即起念于这次考察),复经骊山来到西安,渡渭河过富平李因笃家,又去游乾陵,并到周至拜访李颐(李二曲)。此番畅游后,顾炎武和李因笃等志同道合者,还曾在雁门关和五台山一带应募垦荒,为抗清复明积累资金,待时而动。这些活动,无疑加深了彼此情谊,此后直到亭林先生病逝的近20年间,二人或诗文唱和,或互访同游而不绝了。
赴京救友
康熙七年(1668年),顾炎武受黄培诗案牵连入狱济南。因东家兼良友陈上年年前去职,时已携家回到关中的李因笃接到顾的来信后,即风尘仆仆赶赴北京,与朱彝尊等社会名流托人情,找关系,竭力为好友辩诬伸冤。此后又到济南探视狱中的顾炎武。时值盛夏,笼罩济南城的政治气候更是压得人喘不过起来(顾炎武在《赴东》一诗中曾描述他当时的处境是“苦雾凝平皋,浮云拥原隰。”“所遇多亲知,摇手不敢言”),李因笃却每天亲自到狱中为好友送饭,并在他人眉高眼低中不放弃任何机会,积极为其打通关节。后因中暑病倒,李因笃不得不返回关中。临行前和好友告别,其时顾虽尚未出狱,其案已有转机,亭林先生乃题诗一首为赠,以表达他对这位“殷勤申别款,落寞感精诚”忘年交的感激之情:“急难良朋节,扶危烈士情。平居高独行,此去为同盟。抚剑来燕市(指北京),扬鞭走易京。黄尘随马涨,墨水系船横。救宋裳未裹,囚梁狱未成……”诗的大意是说,在“盈庭多首鼠”(指相识者多持观望态度)炎凉世态中,只有你李因笃像春秋时墨子闻楚攻宋那样,不顾长途跋涉和劳累,赶赴京城搭救我。现在虽说我仍身陷狱中,但因你和其他好友的努力,却未定案,从而留下了雪冤出狱的生机云云。
这年深秋,被囚禁7个月的亭林先生终于获救出狱。
结社镜波园
西出富平老县城北折而行七八里浮山下,有个叫亭子的村子,村口一片土崖上耸立着一棵龙爪古槐,传说是汉文帝母亲薄太后亲手所植。康熙年间,翰林院检讨朱廷相在此建起一座园林,以其傍山临水,风光亚赛江南,遂起了一个颇有诗意的园名:镜波园。其子朱树滋是当时有名的诗人,便“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邀请一些名流学者来此雅居、休闲,其中自是少不得邀请本县大学者李因笃先生。
由于李因笃的关系,顾炎武、傅山及“关中三李”的其他二位李柏和李二曲齐聚镜波园。一时间这么多当时学界顶尖极品人物荟萃斯地,在一块研讨学问,吟诗唱和,小小镜波园,自是吐气为云,发声为雷,山河妩媚,星灿斗明了。朱家藏书丰富,据亭林先生后来回忆,竞有万卷之多!且园林对门便是一家酒坊,如是有书,有酒,且兼有这么多同志挚友,不难想象,此番结社镜波园的诸先生竟日盘桓狂歌长啸之情景了。当然,作为严肃学者,如何在社会巨变的新形势下振兴儒学,则更是他们关注关切的问题。其实,不论是亭林先生倡导的“外王事功”,还是“关中三李”主张的“通经致用”“躬行礼教”,都旨在反对宋明以来不去关注国计民生,只知空言理学心性的清谈空疏之学风,而把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其精神家园。如是,难怪李因笃在他《镜波园宴》一诗中,说他们白天谈兴未尽,便在园中架起篝火夜话,直至不觉间东方启明星吐露(竞日栖迟仍卜夜,频燃藜火续晨星)。
公元l681年冬,李因笃获悉老友病卧山西曲沃,因雪阻不能亲去探视,遂让他的儿子带着他的五首赠诗赴山西看望和服侍顾炎武。“戴雪来青鸟,开云见素书。故人心不忘,旅叟计如何……”在忘年交的一片温暖情谊中,亭林先生走完了他七十年的人生旅途。十一年后,享年61岁的李因笃先生亦病逝故乡富平。他们留给后人的,除了各自大作,还有这对忘年交近二十年的情谊佳话了。
作者:品读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