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标题    课程基地    坎坷一生    顾炎武频来德州的缘由

顾炎武频来德州的缘由

创建时间:2016-01-02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其学术生涯与德州有着不解之缘,一生曾数十次来德州讲学、会友,写下了众多与德州有关的优秀诗文。顾炎武在德州的活动,不仅丰富了个人的知识体系,也为清代德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顾炎武结识德州“三李”

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属江苏省昆山市)人。明末参加昆山抗清义军,失败后漫游南北,致力于学术活动,并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有时自署蒋山傭,学者尊称亭林先生。康熙年间曾被举荐博学鸿词科,但他本人坚辞拒绝。顾炎武学识渊博,主张经世致用。其著述颇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 《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康熙三年(1664),52岁的顾炎武与德州名士程先贞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的14年中,顾炎武几乎年年都要来德州会友,有时一年多达3次,有时一次可长达半年之久。时人 “三李”(李源、李浃、李涛)、谢重辉等德州名士,均成为顾炎武的文坛好友。顾炎武初来德州之时,大多住在程先贞家中,也曾于康熙六年 (1667)住过李(涛)家,康熙八年(1669)住过谢重辉家。程先贞去世后,顾炎武来德州时的食宿,均由“三李”安排。

顾炎武数十次来德州会友,主要从事的是学术活动,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从事秘密的反清活动。虽然他所接触的人多是明朝的遗老或受过清政府不公正待遇的官员,但他们聚会时均是谈史论文,研究学术。顾炎武来德州的时间最早为康熙三年(1664),可以说,此时的他早已放弃了反清立场,只是为了保持名节,才拒不出仕。德州早在顺治元年(1644)就归顺了大清王朝,是清王朝“声教首及”的地区之一,经济文化的发展较少受到改朝换代的影响。顾炎武对德州的历史是清楚的,对德州文化环境和众多文人士大夫的学识也是羡慕有加。德州当地名士尊他为良师益友,他也把德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尤其是跟程先贞的交往,足见其真诚和深厚。程先贞去世时,顾炎武专程从章丘赶来德州,并作《哭程工部》诗一首;康熙十四年(1675),他又专程赶来德州为程先贞送葬,有《送程工部葬》诗一首。

程先贞去世后,顾炎武与德州诸友的友谊并没有凉下去。世推山东豪的德州“三李”,继续与顾炎武保持着密切联系。康熙十六年(1677),已是65岁的顾炎武,由于尚无子嗣(38岁时曾得1子,名贻谷,3岁夭折),因而江南亲友商议,以12岁的族侄顾衍生过继给顾炎武为子。四月十三日,顾衍生在其老师李云沾陪同下由江南赴山东德州,在州人张简可家与顾炎武“行父子相见之礼”。顾炎武父子相认后,他便带着养子和李云沾,告别“三李”和众多朋友,离开德州前往陕西。此后,虽然与德州友人不复相见,但尚有书信往来。今存《顾亭林诗文集》中,有5篇文章是顾炎武写给德州“三李”的书信,并均是其进入关中之后所写。

不幸的是,刚满70岁的学术大师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初九,病逝于河东曲沃,使德州文化界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顾炎武在德州“破格”讲学

清康熙九年(1670)六月,58岁的顾炎武应程先贞、李涛之请,来德州于程先贞家中讲授《易经》达4个月之久。为了搞好这次讲易活动,早在四月时,顾炎武从北京来过德州,与程先贞等商定讲易事宜。讲易过程中,顾炎武的渊博学识受到听众的高度赞扬,来听演讲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惊动了朝廷要员。立秋之日,工科右给事中茌平人王曰高过程先贞家,因同听先生讲《易》,并向友人赠送自己所著的《槐轩集》。八月,程先贞作《赠顾征君亭林序》。九月初,顾炎武讲《易》毕,即兴赋《德州讲易毕奉柬诸君》诗一首,作为与学员的留赠之言。这次讲学,是顾炎武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讲学活动。顾炎武一直是反对讲学的,所以能有如此破格之举,足可见其对德州学界的高度重视。

在德州讲易的同时,也促进了他所著《日知录》的刊刻发行。程先贞作《赠顾征君亭林序》有云:“东吴顾征君亭林先生,今之大儒……今年结夏于此,与二三同人讲《易》。复得发其《日知录》一书观之,多考古论世之学,而其大旨在于明经术、抉王道,为之三叹服膺,劝其出,以惠学者”。于是,顾炎武在朋友的帮助下,当年底就初刻《日知录》八卷面世。他在《初刻日知录自序》中也称:“炎武所著《日知录》,因友人多欲钞写,患不能给,遂于上章阉茂之岁刻此八卷”。可见其初刻《日知录》八卷,是因程、李等“二三同人”“劝其出,以惠学者”而为之的。

顾炎武审阅与校订康熙 《德州志》,也是德州文坛的一件幸事。顾炎武是明末清初史志与学术界泰斗级人物,德州志能够得到他的审校,意义十分重大。康熙十二年(1673)四月,受程先贞和知州金祖彭之邀,顾炎武从京城专程来德州审校志稿,考证史实,提出了“德陵互易”之说,有力地维护了德州历史的真实性。有了顾炎武这样的权威把关,康熙《德州志》确保了编修质量和学术价值,成为德州历史文化的璀璨瑰宝之一。

顾炎武作品中涉及德州的诗文

顾炎武在与德州友人交往的十几年中,写下了涉及德州的诗8首、文6篇。这在《顾亭林诗文集》中有完整的记录。康熙 《德州志》、乾隆《德州志》和民国《德县志》也分别对部分诗文作了收录。

顾炎武在德州期间创作的8首诗歌,按内容分,有2首写景的诗,即《过苏禄国王墓》和《题李先生矩亭》;2首与程先贞唱和诗,即《酬程工部先贞》和《德州过程工部》;1首为赠言诗,即 《德州讲易毕奉柬诸君》;3首为怀念故人诗,如《自章丘回德州则程工部逝已三日矣》、《送程工部葬》和《过矩亭拜李先生墓下》。

顾炎武所写与德州有关的文章共6篇,除为程先贞的诗集所写的序文,即《程正夫诗序》外,主要是写给“三李”的书信,时间均为最后离开德州后的1678和1679两年。其中写给李源的2篇,即 《与李星来讳源,官令,德州人》、《又与李星来》;写给李涛2篇,即《与李紫澜讳涛》和《答李紫澜书讳涛》;写给李浃1篇,即《与李霖瞻讳浃,官令,山东德州人》。与德州“三李”的这5封书信,其内容主要是叙述分别后自己的学术心得和生活及游历状况。尤其是其养子曾在德州住过一段时间,得到了德州友人很好的照顾,顾炎武一直心存感激。当其养子随他进入陕西后,他写信时仍不忘告诉德州老友们其养子的状况。由此,也可看出他与德州“三李”之间的深厚友谊。

清初顾炎武之所以能有数次德州之行,根本原因是他被当时高度繁荣的德州文化所吸引,被德州人的真诚好客所感动。每次德州之行,都使他有进入学术殿堂一般的感受,也有回到自己家乡的感觉。他在德州的学术活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德州文坛,实现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德州文化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促进了德州文化在清中前期的进一步持续繁荣。顾炎武,这位德州人喜爱的文化使者,他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镌刻在德州文化发展史上。

顾炎武与德州友人交往年表

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顾炎武43岁,是年北游,有《辞家》诗2首。

1664年 (康熙三年)52岁至德州,与程先贞定交。

1665年(康熙四年)在山西平阳致书程先贞,先贞答以诗,因作《酬程工部先贞》诗一首。

1666年(康熙五年)至山东,与程先贞会于东昌。

1667年(康熙六年)九月,至德州,住程先贞家,作《程正夫诗序》。又作《德州过程工部》诗一首。复以所著《昌平山水记》质于先贞。冬,与程先贞同过苏禄国王墓,有《过苏禄国王墓》诗一首(有序)。移住李涛家中。

1668年(康熙七年)至德州,知有逮捕证发往原籍,遂决定到济南自动投案。

1669年(康熙八年)至德州,住谢重辉家。谢重辉将赴京就荫职,先生有札致朋友颜光敏,嘱其对重辉多加照拂。十一月二十六日,进京,住外甥女婿家。后移寓刑部郎中谢重辉处。

1670年(康熙九年)四月,出北京,往德州。六月,应程先贞、李涛之聘,讲《易》于程先贞家中。立秋日,王北山(王曰高)过程先贞家,因同听先生讲《易》并赠诸友所著《槐轩集》。作《述古》诗三首。八月,程先贞作《赠顾征君亭林序》。九月初,讲《易》毕。有《德州讲易毕奉柬诸君》诗一首。是年,初刻《日知录》八卷。

1671年(康熙十年)携从子洪善至德州,访程先贞。

1673年(康熙十年)四月,至德州,审定州志;十月,自章丘至德州,哭程先贞,作《哭程工部》诗一首。

1674年(康熙十三年)四月,至德州。有《过矩亭拜李先生墓下》诗一首。

1675年(康熙十四年)往德州,为程先贞送葬。有《送程工部葬》诗一首。

1677年(康熙十六年)顾65岁。四月十三日,至德州,见继子顾衍生(12岁)及其师李云沾于张简可家。访李浃、李源。二十一日,携养子及养子的教师回陕西,由德州至郑口(故城县)。

1678年(康熙十七年)作《答李紫澜书》;作《与李星来书》。

1679年(康熙十八年)作《与李星来》书。四月,至曲周,又作《与李霖瞻》书。五月,游林虑,有《与李紫澜》书。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九丑刻,先生病逝于曲沃之宜园。

 

作者:张明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