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在北京
顺治十五年(1659),顾炎武四十六岁,入都。这是顾炎武第一次进京。《京师作》:“煌煌古燕京,金元递开剏。初兴靖难师,遂驻时廵仗。制掩汉唐闳,德俪商周王。巍峩大眀门,如翚峙南向。其阳肇圜丘,列圣凝灵贶。…………”
顺治十六年(1660)顾炎武至北京的昌平,初次游历天寿山。,顾炎武在考察了戚继光镇守蓟州时的的总镇府三屯营,到昌平天寿山拜谒了十三陵,随后又考察了居庸关一带的地理。有《恭谒天寿山十三陵》、《王太监墓》、《居庸关》诗各一首。
天寿山,在昌平县北十八里,本名黄土山,即军都诸山之冈阜,群峰连亘。明永乐七年后,改为天寿山。
王太监,即王承恩太监,曾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太监曹化淳名下也。累官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阙,帝命承恩提督京营。是时,事势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夜分,内城陷。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卽自缢其下。福王时,谥忠愍。本朝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
《王太监墓》诗歌:“先帝宾天日,诸臣孰扈从。中涓能一死,大节独从容。地切山陵閟,魂扶辇御恭。逺同髙力士,陪葬元宗。”
这次顾炎武昌平待的时间较多,从居庸关出北京。《居庸关》诗:“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涧泉流鸟道悬。终古戍兵烦下口,本朝陵寝托雄边。车穿褊峡鸣禽里,烽重冈落鴈前。燕代经过多感慨,不关游子思风烟。”
顺治十七年(1660)二月,顾炎武从天津入昌平,再谒天寿山入都。
康熙元年(1662)正月,顾炎武从山东北上入都,三月至昌平三谒天寿山。十九日谒思宗(怀宗)思陵。(思陵,明思宗陵,在昌平县锦屏山。明亡,帝与周后同殉,李闯王使人葬之于田妃坟。清人入关,谥曰怀宗,名其陵曰思陵。
顾炎武作《谒攒宫文一》、《三月十九日有事于攒宫时闻缅国之报》,纪念崇祯皇帝殉难十八周年,表达对明朝的热爱。
这次还游历了盘山、密云古北口,“凡五阅岁而南归于吴,浮钱塘,登会稽,又出而北,度沂绝济,入京师,游盘山,历白檀(密云)古北口”。作《古北口(四首)》诗:“汉家亭障接山南,光禄台空倚夕岚。戍卒耕田烽火寂,唯余城下一茅庵…”
五月,从蓟州复还至昌平。五月二十八日,顾炎武五十岁生日。有《五十初度时在昌平》诗一首。“居然濩落念无成,隙驷流萍度此生。逺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常随黄鹄翔山影,惯听青骢别塞声。举目陵京犹旧国,可能钟鼎一扬名。”六月离开北京。
康熙三年(1664),顾炎武第四次到北京,四谒天寿山,祭奠崇祯皇帝,然后南下德州。《孟秋朔旦有事于攒宫》和《谒攒宫文二》诗。
康熙五年(1666),顾炎武在太原结识了朱彝尊和屈大均。初秋入都,这次在京呆的时间很短。
康熙六年(1667)夏秋之际入都,寓慈仁寺(今报国寺)。9月出都。这是他多次来北京住宿比较固定的一次。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何绍基、张穆等人策划,发起修建顾亭林祠,得到学子们的响应,由儒臣学士们集资,于顾炎武在京寓居时间最长、著述取得重要成就的地方——报国寺之西南隅,修建了亭林先生祠。道光二十四年(1845)五月二十八日顾炎武先生诞辰之日,举办了顾炎武祠落成典礼并开展亭林先生公祭活动。此后,顾亭林祠也成为儒臣和学子们聚会、社交及讨论学术的地方。咸丰六年(1856),名儒学士们又在顾亭林祠公祭亭林先生,与会者议论重修顾亭林祠,纷纷捐资,由报国寺住持负责操办,工程竣工后公推御史朱琦写《顾亭林先生祠记》一文,由书法家王锡振挥墨,刻碑石嵌于游廊东墙。
康熙七年(1668)春在都寓慈仁寺,不久离京赴山东。
康熙八年(1669),正月入都,寓七圣庵。不久出都。二月入都,寓文昌阁。三月重逢李因笃于京师,遂于清明日同至昌平,谒十三陵。有《欑宫文三》、《三月十二日有事于攒宫同李处士因笃》等诗。回到城里后,住在外甥徐元文邸舍中。四月出都南下。十一月二十六日入都,住在申穟家。后移住谢重辉家。
康熙九年(1670)四月出都,九月入都。与朱彝尊、陆元辅、申涵光、谭吉璁在宛平孙氏研山斋详定所藏石刻。年底出都。
康熙十年(1671)夏天还都,住在外甥徐乾学家。不久出都。
康熙十一年(1672)春天,由山西至北京,住在外甥徐元文家。五月出都。八月入都,仍住在外甥徐元文家。十月出都。
康熙十二年(1673)入都,住在外徐元文家。四月至山东德州。九月入都又出都。十二月入都,在北京过春节。康熙十三年(1674)正月出都。
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入都,住在外甥徐乾学家。三月返山东。五月,再次入都,仍住徐乾学家。十二月底,徐乾学因母丧将归故里,顾炎武移住儿子洪善家中。
康熙十六年(1677)正月,与外甥(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话别于天宁寺。二月至昌平,谒天寿山、十三陵。有《二月十日有事于先皇帝攒宫》、《谒攒宫文》、《赠献陵司香贯太监宗》、《陵下人言上年冬祭时有声自宝城出至陵恩殿食顷人皆异之》等诗。三月出都。
从顺治十六年(1659)到康熙十六年(1677)的十九年中,顾炎武先后多次到北京,六次拜谒天寿山,祭奠明陵,表达了对明朝的眷念及忠心,这也许是顾炎武累次拒仕于清朝的原因吧!
顾炎武的足迹走遍了北京郊区各地,他用两个骡子驮着书,到边塞重地,通过实地考察,与原有资料相比较,把在北京的游历见闻记录下来,写成了《昌平山水记》和《京东考古录》。
《昌平山水记》是记录昌平山川风貌的著作。不仅描述了天寿山、明十三陵的历史风光,还记述了入葬帝后、陵寝的建制等,而且记载了昌平、顺义、密云、怀柔等尤其是长城关口的历史地理。顾炎武的好友王宏撰《山志》中写道:“所著《昌平山水記》二卷,巨細咸存,尺寸不爽,凡親歷對證,三易槀矣,而亭林猶以爲未愜,正使博聞强記或尚有人,而精詳不苟,未見其倫也。”
《京东考古录》则以考证为主,对京东地区的重要历史地理问题详加考证。顾炎武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调查研究,辨明了一些史书记载之误,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l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