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标题    课程基地    坎坷一生    顾炎武与万里长城

顾炎武与万里长城

创建时间:2015-12-12

为什么说长城史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
  长城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城文化促进了中国古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三千年,而长城几乎与此同时产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成为古今中外治国者的笑料。历代文人墨客以长城为内容写下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反映镇守边关将士征战生活的“塞下曲”、长城诗,在中国古诗歌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和地位,成为万世不朽之诗篇。多年的征战生活竟然使目不识丁的刘邦咏出了“大风歌”、汉武帝刘彻更是有“天马来兮穷西极”之兴叹。隋炀帝杨广虽然昏暴,但对先圣所筑长城则是赞叹不已,在《饮马长城窟行》一诗中,杨广道出了筑长城之意义所在:“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炀帝虽然是马上得天下,但仍然“讵敢惮惟思,高枕于上京”,亦横漠筑长城三千余华里,唐代道州司王翰仅几句诗文便道出秦始皇修长城与秦二世而亡之真谛,其《长城诗》曰:“秦筑长城何太愚,天实亡秦非北胡。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亦覆都。”这种见解比后人把秦二世而亡归罪于秦始皇修长城要客观得多。宋朝释文珦用短短二十言即说明秦长城之作用,其《悠悠万里行》写到:“秦既灭六国,驱民筑长城,长城三千里,将以限北兵”。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在边关奔波数年,对边关将士守关征战生活体会颇深,写下了许多反映边关将士征战戍边活动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边塞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诗句勾画出边关壮美宏伟的风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叹,道出了多少离别之情。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写尽古时边关的凄凉与艰辛。明代巡按御史徐养量独具慧眼向统治者提出讽谏:“王者守四夷,天险亦空设。”至于昭君出塞,更是名留千古,她为民族和睦而下嫁单于,被历代文人所称颂。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考古学家曾在甘肃居延古城遗址处发掘出汉简两万余枚,1990又在敦煌悬泉置遗址发掘出汉简一万五千余枚。这些汉简内容丰富,涉及诸多方面历史文化。这些汉简的发掘,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它所展示的古代书写工具及文字,给中国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中国的丝绸,也是沿长城古道运往西方。火枪火炮的出现更是与长城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长城史,是中国历史的缩影,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化,离不开研究长城的历史与文化。(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长城文化特色及其内容是什么
  长城文化围绕长城构筑和使用,把物质产物和精神产物有机结合,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性色彩。作为军事防御设施,长城堪称人类历史上所创造出的最为庞大的产物。因工程之艰巨、存在之长久、功能之显赫、影响之深远,积淀和凝聚了极为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长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宏伟壮观的文化遗存,鲜明地体现出构筑者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寄托了当时人们的向往与追求,铭刻着民族的心理轨迹,凝聚了种种时代的社会人文信息。长城文化不但包括作为物质实体客观存在的物态文化;而且也包括反映长城南北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不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冲突与融合的制度文化;包括围绕长城制定的战略战术及从中体现的军事思想,作为构筑运用长城重要配套措施的军屯、民屯、商屯中体现的经济思想,凭借长城调节民族关系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思想等意识形态文化。属于这一层面的,还包括大量守边将士、文人墨客、艺匠画师以长城为题材创作的文艺作品,以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与传说。此外,在构筑运用长城以及长城戍守、生活于长城地带所凝聚显现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风俗习惯、乃至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等则属长城中的深层心态文化层次。(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长城风情录》是怎样一部电视纪录片
  《长城风情录》是由中国长城学会等单位与北京、天津、内蒙古、甘肃、新疆等5省、市、自治区电视台于1988年开始联合摄制的16集电视系列片。该片以历代长城为基线,重点表现长城内外居住的汉、回、维吾尔、蒙古、藏、哈萨克、朝鲜、满、达斡尔、柯尔克孜、锡伯、鄂温克、塔吉克、保安、东乡、撒拉、裕固、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鄂伦春、赫哲等22个民族在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婚丧嫁娶、饮食起居等方面的特点,从而展现出一幅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风俗画卷。它是第一部表现中国北方众多民族风情的电视系列片。(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万里长城》是怎样的一部电视系列片
  《万里长城》是中国第一部考察万里长城的长达37集的大型电视系列片,由中国长城学会筹委会牵头,河北、辽宁、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10个省、市、自治区的电视台联合摄制,该片以明长城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长城的历史沿革以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建筑结构、兵备武备、名胜古迹、民族宗教、民间传说等诸方面的内容,是目前最完整的用电视镜头记录的一部“万里长城百科全书”。该片拍摄于1986年至1987年,1988年元旦起在全国播映。(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望长城》电视系列片是由谁拍摄的
  《望长城》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国长城学会、日本东京广播公司(TBS)、日本(TBS)影业公司联合拍摄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望长城》共12集,每集15分钟。该片紧扣长城主题,生动地再现了长城的伟大风貌以及长城内外的大好风光、风土人情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该片的拍摄历时两年,耗资120万美金。于1991年11月18日在中央电视台和日本的TBS电视台同时开播,到12月中旬播完,几乎占据了两家电视台每套节目的黄金时间近1个月之久。这期间,收视率从始至终逐日上升,在观众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交口赞誉。(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历代长城诗大全》收纳多少首长城诗
  《中国历代长城诗大全》由高旺编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本书是作者在考察中国北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花费了14年的心血,历尽4年辛苦搜集而结出的硕果。诗集出版追求“全”,尚属首创。它既不是几百首长城诗的注释本,也不是《边塞诗》小集,而是集公元前八世纪周代至当代上下2700多年长城诗之大成,收纳了1400页精湛的长城诗2087首之多;书中描绘了万里长城的雄伟英姿,记录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戍边将士的奋战献身,劳动人民的含辛茹苦。更多的则是讴歌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意志、力量、智慧和尊严,堪称一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大型工具书和收藏珍品。(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长城古诗二百首》在选诗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长城古诗二百首》是孙志升编选,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20世纪80年代筹建中国长城学会的时候,孙志升就为筹备小组搜集了不少宣传长城的资料,负责编辑了图文并茂的《万里长城》宣传画册,并承担了编选《历代长城诗选》等工作。长城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长城诗指内容凡涉及长城及相关的边塞诗;狭义的长城诗指诗的内容仅限于长城。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很多边塞诗和战争诗都可以看作长城诗,它们之间很难找出明确的界限。过去长城诗的选本,几乎都是广义的选本。只有《长城古诗二百首》是狭义的选本,即所选的诗在题目上即是长城、长城关隘、长城建筑、长城风景及内容是专门描写长城的修筑或故事的,因而能更集中、更系统地反映了长城的历史风貌与风韵。(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长城诗的特点是什么
  自有长城以来,就有关于长城的诗歌出现,秦代歌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白骨相撑柱”是目前流传下来的最早的长城诗。其后长城诗作绵绵不断达两千多年。长城诗是直接取材于长城,但其主题却显示了明显的多样性,这是长城诗的一大特点,也是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林林总总的长城诗中,有控诉秦始皇暴虐无道的,有称赞秦筑长城开千秋基业的,有反对战争歌颂和平的,有饮马长城志清关塞的,有旨在歌唱长城山川壮美的,有描绘长城边关荒凉冷漠的,有凭吊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愫的,有登临以寄个人壮怀激烈的,有筑边者的痛苦呻吟,有空闺妇人的凄婉悲泣。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吟咏长城,全方位地反映了长城的历史风貌和深刻内涵。(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说秦《长城谣》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这是一首著名的秦朝民歌,是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作品。秦朝时劳动人民曾作了许多歌谣,来揭露秦王朝的暴虐政治。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吟咏长城的第一篇诗歌,开后世历代诗人歌咏长城的先河,功不可没。这首民歌表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继承了《诗经·国风》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从汉代《卫皇后歌》“生男无喜,生女无怨,独不见卫夫子霸天下”中,清楚地看到这首民歌的影响,唐代杜甫《兵车行》中,“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无疑是从这首民歌脱化而来的。至于写长城下白骨的诗歌,自汉至清,更是屡屡不绝。这显然是受到这首秦民歌的影响。这首民歌还在艺术形式上有所突破。《诗经》是四言诗,而我国成就最高,数量最多是五言诗和七言诗,而这首民歌,则是我国第一首真正的五言诗。这首民歌在诗歌以四言诗到五言诗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先驱和桥梁作用,同时这首民歌还填补了秦代文学的空白。(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老龙头古诗主要描写哪些内容
  老龙头位于明万里长城入海处,有关老龙头的诗作,主要是描写长城入海处的雄奇瑰丽的景观。其中有许多诗高度概括地描摹集大海、山脉、关城为一体的景色:“云出山含雨,潮来水溉城”(明·葛守社《观海亭》);“城头望海海潮生,白浪乘风撼塞城”(明·蔡可贤《观海亭》);“长城枕山尾掉海,海楼倒挂长城外。地坼天分界混茫,山回城转横烟霭。楼脚插入大海头,巨灵触搏海怒流”(清·陈廷敬《澄海楼观海》);“沧溟之北山重重,长城划断关西东。南趋入海行且止,势如峻坂回奔龙。龙奔欲驻首昂起,云霞万丈摩青空。危楼高压老龙顶,雕梁画栋疑神工”(清·史梦兰《澄海楼》)。这些诗作的共同点就是都写了山海关城的雄奇景观。老龙头诗中有些是抒情怀古的,感慨沧桑巨变,对秦皇汉武的求仙问道进行批判:“秦帝关存终失鹿,汉皇舟阻未成仙(清乾隆帝《登澄海楼望海作》)。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岌岌可危,老龙头逐渐荒凉,八国联军的大炮使澄海楼毁于一旦,海边筑起’六国营盘”。偶有诗人至此,吊古伤怀,发出感叹:“宁海城边衰草秋,残垒夕阳相向愁,国旗拔去张欧帜,吏歌互答声啾啾”(刘文临《哀澄海楼》)。(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山海关古诗作最富特色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有关山海关的诗作,其内容很丰富,有赞美长城的险要和景观的壮丽的,有反映时代的风云及其他抒怀之作,但最富特色的是描写战争和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爱国名将戚继光镇守蓟州长城一线长达16年之久,他曾率兵出关作战,写《出榆关》:“前趋皆大将,列阵尽元戎。夜出榆关外,朝看朔漠空”,反映了当时军威之壮。万历中期,女真族崛起,东北多战争,黄洪宪《山海关》中写道:“长城古堞俯沧瀛,百二河山拥上京。银海仙槎来汉使,玉关秋草戍秦兵。星临尾部双龙合,月照平沙万马明。闻道辽阳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表达了诗人请缨杀敌、报效国家的壮志。明末,山海关常有朝庭重臣统兵与后金作战,大学士、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孙承宗的《重登山海关城楼》:“甲胄诗篇少,乾坤戎马多。幻仍看海市,壮拟挽天河。塞上人先老,山头月奈何?群雄骄语日,一剑几经过。”抒发了人生易老,报国任重,壮志难酬的感慨。清代前期有关山海关的诗作,多反映时代的巨变,民生疾苦,语多沉痛哀怨。思想家顾炎武的五言长诗《山海关》是其中的一首。全诗36句,首先写山海关的险要地理形势,其次写明清战争及山海关的防务,最后写吴三桂迎清兵入关及明亡后山海关环境的悲凉。风格古朴平实,慷慨生哀。陈天植《山海关》:“疆场百战地,烟火几家残”;王模的《榆关》:“荒沙寒白骨,新鬼啸黄泉”、“前年百战地,遗恨至今存”。把山海关作为一个古战场来凭吊,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对战死沙场者遗恨的同情。尤侗的长诗《山关行》真实地反映了清初京郊闹饥荒,清廷招募穷苦百姓经由山海关向辽东移民,百姓扶老携幼,号哭上路的惨状:“山关去,往辽东,诏徙十万填新丰”;“白头龙钟扶老翁,红颜伶俜携儿童”;“亲戚坟墓天一方,惜别临歧泪如雨。”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八达岭长城古诗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八达岭不仅地势巍峨险要,而且风景秀丽奇异。中国北方长城关塞众多,但绝少有像八达岭那样集险与翠于一身的长城关口。很少有一个关口曾经走过那么多的军事家、政治家、旅行家、文学家与商贾行旅、贩夫戍卒、羁官游子以及少数民族。当他们通过八达岭时,有的惊叹天险,有的欣赏美景,有的忧劳国事,有的吊古伤怀,留下了大量诗篇。金朝的刘迎是最早提出“八达岭”一词的人,他在《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一诗中写道:“车马两山间,上下数百里,萦纡来不断,奕奕似流水,鲸形曲腰膂,蛇势长首尾。我车从其间,摇兀如病齿,推前挽复后,进寸退还咫,息心固安分,尚气或被指,徐趋自循辙,躁进应履轨。行行非吾令,柅亦岂吾使。倦仆困号呼,疲牛苦鞭箠,如五更鼓,相庆得戾止,归来幸无恙,喘汗正如洗,何以慰此劳,村醅正浮蚁。”诗人在八达岭里走了一夜,大概是把整个关沟都叫八达岭。诗的前三联是写关沟:车马在两座山间行进,上上下下很远。关沟的路弯弯曲曲,人坐在车上,感觉路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流到自己的眼前。这条路又像一头曲着腰膂的鲸鱼,两头低,中间高。还象一条蛇,长长地有头有尾。从第四联到第九联,写行车的艰难。车走在路上,像一颗病牙扶摇向上。五联至八联写上坡,车往前推又往后坐,进一尺退八寸,走得很慢。平心静气地慢慢走,循着车辙不断前进。第九联写下坡。最后四联写过八达岭的心情。赶车的人一路吆喝,已经筋疲力尽了,牛也困乏了。天已五鼓,终于走过来了,庆幸没出大问题,可是太累了。用山村中的美酒来慰劳这趟的辛苦罢!从古至今有许多念书的人都谈泊名利,寄情祖国的秀丽山川。明代徐渭《八达岭》:“八达高坡百尺强,迳连大漠去荒荒。舆幢尽日山油碧,戍堡终年雾噀黄。”这首短诗写出了八达岭的高峻,越过八达岭就连着北国的大漠。向上看不到天日,眼前只见碧绿的山崖。长城上的敌台,长年被雾气笼罩,像喷上一层黄色。这首小诗描绘出一幅图画:绿色的山,黄色的戍堡,攀上八达岭的高坡,去往那荒凉的远方。不见人影,听不到任何声音,山谷幽静,心情寂然。清代诗人沈用济在《登八达岭》诗中写道:“策马出居庸,盘回上碧峰。坐窥京邑尽,行绕塞垣重。夕照沉千帐,寒声折万松。回瞻陵寝地,云气总成龙。”诗人策马而行,在盘回曲折的关沟步步登高,到了八达岭上往南一望,如窥井一般,京城尽收眼底。徘徊在曲折的长城上,思绪绵绵。看到太阳落到遥远的游牧民族聚居的地方。强劲的寒风吹起的松涛像要把万松折断,最后借云气成龙,歌颂圣世。这首五言律诗写出八达岭的见闻与感受,文字简洁,气势雄浑。清末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康有为,三十一岁时单骑出居庸关游八达岭作诗数十章,其中有一首是:“汉时关塞重卢龙,立马长城第一峰。日暮长河盘大漠,天晴外部数疆封。清时堡堠传烽静,出塞山川作势雄。百万控弦嗟往事,一鞭冷月踏居庸。”作者登上八达岭长城思绪万千,历史、地理、诗词、时事一齐拥上心头。首先想起飞将军李广,为了抵御匈奴入侵坚守卢龙塞,八达岭与卢龙塞一样重要,也应有李广那样名将把守。作者是傍晚登上长城,西望落日,想象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图景,又看见晴朗的西方长空,那边有的国家,正在蚕食着中国的疆土。塞外的山川虽然雄伟,但是烽火台上却无烽烟燃起。这里曾经牺牲过上百万的将士,想到此处心情极为沉重。最后,只好骑着马踏着深秋寒冷的月色,经过居庸关,走上归途。八达岭不仅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也是明代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群山苍茫,长城腾飞在高山之颠,宛如巨龙。众多不同身份的作者,登上八达岭触景生情,抒发不同的感受,这是吟咏八达岭诗词的一个显著特点。(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居庸关古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居庸关诗主要内容是吟咏关隘形势的险要,或描绘雄奇的景观。元代黄缙《居庸关》诗:“连山东北趋,中断忽如凿,万古争一门,天险不可薄”,突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险峻形势。元明善《过居庸》诗:“峰势陡回愁障日,地形高出欲扪天”,对关城地势之高作了形象描绘。明代思想家李贽《晚过居庸关》:“重关天险设居庸,百二山河势转雄”。清代乾隆《居庸关》称:“居庸天险列峰连,万里金汤固九边”。这些诗都从居庸关地势的险要突出居庸关的战略地位。居庸关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元代诗人萨都剌对此叹道:“关门铸铁半空依,古来几多壮士死。草根白骨弃不收,冷雨凄风哭山鬼”(《过居庸关》)。清初顾炎武《居庸关二首》的第二首:“极目危峦望八荒,浮云夕日遍山黄。全收胡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北狩千官随土木,西来群盗失金汤。空山向晚城先闭,寥落居人畏虎狼”。对于居庸关在历史上发生过的许多大事作了概括的记录。居庸关风景优美,“居庸叠翠”为燕京八景之一。金代诗人蔡珪描绘说:“脚侧柴荆短,平头土舍低。山花两三树,笑煞武陵溪(《出居庸》)。元代诗人陈孚写道:“断崖万仞如削铁,鸟飞不度苔石裂。嵯岈枯木无碧柯,六月太阳飘急雪。寒沙茫茫出关道,骆驼狂吼黄云老。征鸿一声起长空,风吹草低山月小”(《居庸叠翠》)。清末康有为写诗说:“永取驼铃传塞上,极天树影递关东”(《过昌平城望居庸关》)。这些诗从不同角度不同季节描摹了居庸关的壮丽景色。(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嘉峪关古诗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嘉峪关诗的突出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描绘大漠雄关的瑰奇景观。有侧重写关的:“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云。”(明·陈棐《祁连山》)有侧重写风沙的;“风摇柽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清·汪漋《敦煌怀古》)。更多的诗是侧重描摹关城的雄姿:“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险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清·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冈峦重叠戴雄关,关势峥嵘霄汉间”(清·宋伯鲁《入关》);“长城高与白云齐,一蹑危楼万堞低。锁钥九边联漠北,丸泥四郡划安西”(清·裴景福《登嘉峪关》)。明清时期这些诗作从不同侧面展现出“天下雄关”的粗犷而奇异。嘉峪关是西北的军事要冲,许多嘉峪关诗反映了西北政治军事形势。清初,常出兵西北,金戈铁马,鼓角相闻。雍正军机大臣鄂尔泰的《送查大冢宰领大将军敕出嘉峪关》诗就反映这种场面:“宣麻西下领诸侯,小驻筹边望戍楼”,“旌旗一变思汗羽,挞伐重光问虏酋”。清末陕甘总督左宗棠收复新疆也是从嘉峪关向西进军的。幕僚施袖华有诗云:“暮宿嘉峪关,别酒破萧瑟。凌晨出西门,送客旌旗密”(《出嘉峪关作》)。后来西北地区太平无事,但嘉峪关仍驻重兵:“防边自古建雄关,圣代于今卧鼓闲”,“风腾瀚海鲸鲵吼,月冷荒城剑戟环”这是陕西提督周达武《登嘉峪关》里的诗句。随着时代的变化,嘉峪关的国防意义大有不同。(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历代长城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长城散文自汉代以来层出不穷,其中包括游记、铭文、记略以及其他议论文和抒情文等。长城散文的作者,有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们都是生活在长城内外的中华儿女。作者们大多登临过长城,但也有的竟是在写作时尚未见过长城的,甚至是远离长城的炎黄子孙(如琼瑶)。这一切使得他们手下的长城散文显现异彩纷呈,气象万千。北魏的郦道元是第一位用审美的角度将长城当作自然景观加以描绘的作者。他在《水经注》中着力描摹长城的壮美,很少涉及长城的政治军事意义。但早期的长城散文作者大都是从政治军事意义议论长城的,更多的是肯定长城的军事作用。汉代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在其《过秦论》中说秦始皇“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从此“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长城起到了重大防卫作用。在此后一段很长时期内,这便成了人们论证长城作用的主要依据。北魏的光禄大夫高闾在其《请筑长城表》中说,修筑长城有“五利”:一是“罢游防之苦”;二是“北部放牧,无钞掠之患”;三是“登城观敌,以逸待劳”;四是“省境边之虞,息无时之备”;五是“发常游运,永得不匮”。到了元、明、清各代,许多长城散文作者进一步认识到长城本身防御作用的局限,如元代郝经在其《居庸关铭》中,在描述居庸关险要形势之后,说明必须以兵力相配,方可无虞,提出了“天险地险,莫如人险”的观点。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在对北方三镇长城守御地图进行说明时,特别借用孟子和吴起的话说:“地利不如人和”,“在德不在险”。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在其《昌平山水记》中,说到长城上的几个重要关口,回顾金兵攻关而辽亡,元兵攻关而金亡和李自成入关而明亡的历史事实之后,慨然论曰:“地非不险,城非不高……而人心去也”。他们写作的共同特点是,一方面不否认修筑长城的防御作用,一方面强调不能完全依靠长城的险要,还要配以强大的兵力,特别要实行仁政德政。在他们看来,长城的防御作用越来越小了,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进步。到了近代和现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对秦筑长城给予崇高的评价。他写道:“当秦之时代,科学未发明也,机器未创造也,人工无今日之多也,物力无今日之宏也,工程之学不及今日之深造也,然竟能成此伟大之建筑。”这是对中华民族祖先能力和智慧的赞美。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而这在今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及至当代,人们几乎不再议论长城的防御作用,因为它的防御作用早已消失;也不再借它来谴责秦始皇,因为封建皇帝已不复存在。人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来看待了。中国长城学会会长黄华在《雄风伟貌现荧屏——大型系列片〈万里长城〉观后》一文中写道:“长城是我国历代各族劳动人民修建的,是各族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文化遗产。今天,长城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坚强、勇敢、团结奋斗的象征。”当代众多有关长城的议论文章几乎都表述了这种观点。长城散文,因其作者人数众多且时代各异,故而长城散文的主题与风格呈多样化并有不断演变进化之情势。但是,由于长城的本质和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统一性,使得浩如烟海的长城散文也就有了其相对稳定的总主题和总风格。这个总主题就是热爱中华,热爱人民,痛恨暴政,痛恨不义战争,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这个总风格就是深沉与豪迈的统一。(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古今长城对联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长城对联特别是刊刻于雄关险隘的建筑物上的对联,它们描述内容十分广泛,文辞贴切,对仗工整,含义深邃,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像唐代诗人祖咏《望蓟门》中的“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明代诗人《旧九边》中的“帐外深烟迷众堡,营前孤月坠长河”,“充国留屯天际没,嫖姚遣垒月中明”等等,写景、写史、写长城文辞生动隽美,对仗工整。刻、挂在长城关隘或是有关长城的文物古迹和建筑物上的对联更是丰富多彩,今举数例如下。雁门关对联:
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这副对联不仅描述了雁门关的重要性,而且也叙述了关隘的历史。上联说的三关,是指明长城的内三关,即宁武、偏头、雁门三关,现存的雁门关是明朝修筑的,对联也是明朝修关时所作,所以写入了上联。下联是追述历史,所述的九塞是指雁门关这里的历史悠久,春秋时期,雁门这里即是天下九塞之一。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区,有一座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建筑物。在庙内有两副对联,与长城有密切关系。山海关姜女庙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这副对联相传是文天祥所写,其实并无根据。因为文天祥是南宋人,这里早已是辽、金之地,他不会到此写对联的。但这副对联的立意和主题都适合了当时的社会思想,赢得了人们的赞赏,现在还挂在姜女庙内神龛的两旁。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对联是挂在姜女庙前殿的前廊檐柱上的。这里面对大海,有数不完的潮起潮落,看不尽的云长云消。作者以奇妙的构思,富有哲理的立意,把海潮和浮云的起落涨消写得生动而又科学,的确是一对佳联、妙联。特别是一连用了相同的七个字,更显得奇绝。但是为了便于理解还需对它进行一些装点和断句,如下: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古北口对联:
  地扼襟喉通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
  古北口为华北平原通向蒙古高原的大道,它与居庸关东西对峙,自古为北京东北的门户。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关隘的险要形势突出地描绘了出来。重要的关城地方,战时将士云集,平时商肆繁荣,为了活跃文化生活,常常建戏楼戏台。在嘉峪关城的东罗城里有一座戏楼,楼上有副对联写得很有意思。嘉峪关戏楼对联:
  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
  像这样各具特色的对联在长城线上很多,是一笔重要的文学财富,值得保护和研究。中央电视台在1985年春节,曾以长城为主题举办了一次征联活动,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国宝伟大长城的歌颂,而且也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一种新的开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组织者共收到了70000多副应征联,应征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立意新颖,最短的为四言联,最长的上下联共达千言,突出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时代精神。其中获一等奖的5副佳联是“四序更新,巍巍乎,万里长城,三春不老;一元复始,灿灿兮,千年古国,九鼎生光”;“众志奏奇功,古迹重光,碑树北陲多睿智;冰源开伟业,新春初度,誉满南极领风流”;“崇山西越,沧海东临,明月雄关,犹想当年鼙鼓;晓色晴开,春风漫度,柳枝清笛,还听今日笙歌”;“修我长城,荡荡焉,非怀柔安边;乃举十亿神州,欲驾云龙奔旭日。爱余古国,拳拳也,诚居庸望远;定开四化伟业,当招彩凤伴春光”;“水木荣春晖,柳外东风花外雨;江南留胜迹,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次征联活动中的获奖对联已被收录在《长城楹联荟萃》一书。(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长城区域的戏曲剧种主要有哪几种
  长城区域的大小剧种有121个,约占全国剧种总数的32%。这些剧种在形成发展中,因受历史条件、地理位置、艺术流派、民情民俗等条件影响,除具备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特征外,在语言、音乐、表演等方面又各具特色。如这一区域的梆子腔、皮簧腔、乱弹腔、花鼓戏、道情戏、秧歌戏等声腔剧种。形成于甘肃的剧种有陇剧、陇南影子戏、高山戏、陇南花灯戏、甘肃曲子戏和宁夏地摊戏。陕西有秦腔,山西有中路、蒲州、北路、上党四大梆子,以及扬高戏、平陆高调、凤台小戏、拉呼戏和一些地方特点鲜明的秧歌剧、道情戏、花鼓戏,计30余个。二人台,又称打玩意、蒙古曲。形成于河北的剧种约有30种,其中既有北昆、高腔、丝弦、老调、乱弹、河北梆子、武安平调一类的古老大剧种,又有四股弦、定县秧歌、武安落子一类地方的小戏,此外还有近代新兴的大剧种评剧。形成于北京的剧种有京剧、曲剧。形成于辽宁地区的剧种有海城喇叭戏、辽南戏、凌源影调戏、阜新蒙古剧及二人转等。(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彩绘《九边图》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吗
  以万里长城为题材的图籍资料,在明代以前已极其罕见。至今仍以手绘真迹传世,当首推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明嘉靖年间编绘的彩绘绢本《九边图》。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它是迄今传世最早的全面标绘和著录明代北方万里长城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宏篇巨制。以明代“九边”序列,从九边之首的辽东,自东而西直至甘肃河源“星宿海”,分绘:“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偏关、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镇地区。其横越万里,纵深数千里,襟带长城内外,贯穿黄河、渭水、海河、滦河、辽河、大凌河和鸭绿江等十余条大川水系。在东起辽海,西至敦煌河源的广阔区域内,详细标绘了长城边塞、城堡关隘、山川形胜和民族区域的地理、地貌。作为一部具有军事档案性质的大型舆图,《九边图》在军事地理学、边舆学和明代建置地理以及古地图学方面,无疑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图籍中,如《九边图》这样囊括北部中国万里河山形胜的大型边舆全图,在明末以前的传世品中,是绝无仅有的。从长城学的角度看,称彩绘《九边图》为我国古代地图史上的凤毛麟角之作,并不过誉。(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天下郡国利病书》内容是什么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顾炎武编纂的一部地理著作,全书120卷。作者据二十一史、实录、府州县志和历朝奏疏文集,分类辑录有关民生利害部分。该书以明两直隶、十三省分区,对地理形势、水利、粮额、屯田、设官、边防、关隘等,都有详细论述,尤其对长城的经济和军事功能的看法,作者辑录了历朝毁誉各异的论点。这样的处理在当时确是一种创新,对后人研究明长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著名的歌曲《长城谣》创作于何时
  《长城谣》由刘雪庵作曲,潘子农作词。1937年“七七事变”后作于上海,是为影片《关山万里》写的主题歌。电影没有拍成,此曲却不胫而走,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曲以万里长城起兴,抒发了中国人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控诉了敌寇对中国的蹂躏,表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同仇敌忾、打败侵略者、收复国土的决心。(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长城交响乐》是怎样一部音乐作品
  《长城交响乐》是著名作曲家杜鸣心于1988年秋完成的一部音乐作品。作者藉交响乐丰富的表现手段,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中华文明的象征长城的形与貌作了生动的刻画,对其丰富的内涵作了深入的开掘。分别以形、情、神、魂作为4个乐章的音乐内涵,对长城“环宇称雄”的英姿、“万古沦桑”的历史、“一锁群山”的神貌,“再振雄风”的精神,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整个作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洗练、形象集中,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有着很强的感染力。1988年10月28日,该作品被香港管弦乐团列为“杜鸣心作品音乐会”压轴节目在香港首演,受到观众由衷的赞叹。(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长城随想曲》为什么被评为全国音乐作品一等奖
  《长城随想曲》是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创作的一部二胡协奏曲。全曲分为关山行、烽火操、忠魂祭和遥望篇四个乐章,以写意的手法,对长城这条奔腾的“东方巨龙”所寓涵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抵御外侮、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的精神,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和赞颂。作品大量吸收了民间音乐、说唱、戏曲的表现手法,并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乐章间的对比性原则,在速度、力度、调式、调性等方面都作了精心的设计和布局。整部作品所采取的是中国传统乐曲中常见的单主题连绵不断自由发展的结构方式,在主题的变奏、更新的过程中,逐渐赋予新的因素、造成音乐的内在动力感。作品还运用了半音阶、全音阶进行,加强调式交替在音乐发展中的作用,这些大胆的尝试对提高民族器乐乐曲的创作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长城随想曲》在1983年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比中,受到评委的高度赞誉,荣获民族器乐一等奖。(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百米画卷《万里长城》作者是谁
  百米长卷《万里长城》的作者是国画家孙芳,他是河北省青县人,1959年考入河北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和创作,现为天津城建学院教授。画家从1984年10月至1985年11月对长城进行全线考察,作彩墨写生737张,速写497幅,记录有关长城文字10余万言。在此基础上,倾尽全部心血,夜以继日,创造完成了这幅巨型百米画卷。该画以作者进行万里长城考察写生的行程和所历季节的顺序,结构成万里长城秋冬春夏四时图景,真实全面地描绘了不同地区、不同特色的长城建筑和长城的雄伟风貌,艺术地再现了万里长城这一人类伟大历史遗产。画卷在技法的处理上运用了不少探索性的新的艺术语言,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故此荣获1991年第二届世界和平文化大奖。(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大型艺术壁毯《万里长城》是谁设计的
  当今装饰于纽约联合国总部休息大厅的大型艺术壁毯《万里长城》,是1974年我国地毯图案设计家李临潘设计,天津地毯厂织作的。据计算,该壁毯共耗用羊毛线近5400万根,仅有540万个栽绒结,重280公斤。《万里长城》款式舒阔大方,图案设计精美,采用手工编织,技术精湛,色彩艳丽,层次鲜明和谐。画面展现了阳光映照下的万里长城,蜿蜒起伏于崇山峻岭之间,如飞龙奔腾,不见首尾,风姿雄伟,蔚为壮观。整幅作品华丽典雅,气势恢宏,如同一件精彩绝伦的浮雕,令人惊叹不已!据说作曲家刘文金就是在联合国见到这件大型艺术壁毯而灵感触发,起意构思著名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发行的长城邮票主要有哪些
  长城主要是由城墙、城堡、烽火台三部分构成的。我国邮电部门很早就用四方寸邮票绘制万里长城图案,纪念长城驿传,颂扬长城奇观。1921年7月1日,北平(今北京)发行了第一套5枚双翼飞机飞越万里长城航空纪念邮票,它的首航封和明信片已成为世界集邮家收藏的珍品。从1921年至1945年,中国发行飞机飞越长城图案邮票竟达12次计101枚。新中国成立后,自1949年10月22日西北解放区发行的广化版2枚长城图邮票,1995年12月5日发的3枚老龙头、天下第一关、金山岭为景观的邮票至1996年发行普29长城邮票20枚止,共发行长城图邮票54枚,另有3枚象形长城图邮票。这些邮品以长城为象征,取材丰富,设计精美,印刷质量高超,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东方巨龙雄伟风貌和丰富的内涵,弘扬了长城文化遗产所寓涵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水经注》是研究长城的重要参考书吗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一部历史地理名著。内容极其丰富。该书以全国水道为纲,把我国辽阔疆域内的山川河流一一加以介绍;同时还描绘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古迹;考订了城镇兴废沿革、河道变迁、名称的改易等。对古书记载有歧异的地方,也加上自已的按语结论。此外,作者还亲自跋山涉水,追溯源流,寻访古迹,因此在这部书里有许多对长城的具体描写和一些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如在汶水条下记载:“汶水,出朱虚县泰山,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琊巨海,千里有余,盖田氏之所造也。”又如在易水条下记载:“易水又东,屈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由于《水经》作者及《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均为北方人,故原书及注书总体上看详北而略南,对北方长城地区的记载考证较多,是研究中国早期长城的重要参考书。(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九边图说》是怎么样的一部书
  《九边图说》共有两部,是论述明长城专门史籍。第一部作者是明朝人孙应之。作者为明嘉靖年间进士,任兵部主事。长期镇守北方长城,约于1569年完成此书。全书分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各镇分别设图并附说其形势、战守、敌我兵力、钱粮、牛马等情况。现存隆庆三年序刻本、《玄览堂丛书》本。另外一部的作者是明朝人申用懋,万历进士,后升任兵部尚书。因其职在兵部,掌握大量的档案材料、文牍奏疏等,他利用这一便利,再结合历史文献撰写了此书。内容除介绍长城辽东等九镇地理形势、战略地位外,对兵力部署、银粮供给亦有记载。该书未刊印,只有抄本传世。这两部书中保存的明长城有关资料极为可贵,是研究明长城不可缺少的参考书。(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长城学的科学性质是什么
  一般谈起一门学科,都是先要说明它的定义,然后再研究它的具体内容,那么长城学的定义应该怎样下呢?长城学是从总体上去研究长城的一门学问,是对长城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由于近些年长城研究的深入,开拓了人们认识长城的视野,为人们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在这种背景下也相应地产生了很多以前不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对长城进行科学的综合性研究,这个问题是长城学发展和繁荣的关键之一。长城的研究涉及很多学科,长城学就是这若干学科中同长城有关部分的复合体,它的任务是对人类一切科学认识活动中涉及长城的成果进行理论上的综合,以达到对长城总体的科学认识。由上述任务所决定,长城学研究工作的基础,是建立在广泛利用许多有关部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之上的。长城学虽然是建立在各有关学科对长城不同侧面研究基础上的,但这一综合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数的相加,而是要从中得出对长城各方面的认识。对长城的综合研究,总的任务是通过对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的整理及对遗址、遗迹的考察研究、辩证分析和归纳综合,使研究成果能如实地反映出长城历史所具有的综合性。具体地说,其内容大致有两方面:一是提高对长城研究宏观上的认识,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二是努力应用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提高对长城的宏观认识的能力。只有努力提高对长城研究上的宏观认识,才有可能使我们对长城的研究产生更多的成果。如近些年来,加强了对长城修建史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有半数以上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修筑过长城,这就打破了过去认为长城只是汉族防御少数民族而修筑的这一片面的认识。在长城学的研究领域内,需要来自不同专业的学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与特长优势,以利在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长城文化在历史上对西北边远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有何影响
  大致自春秋中叶以后,由于铁制生产工具的运用,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到战国时期,虽政治上群雄割据,但各国都在各自的国家内竞相“变法”,力图使生产关系与先进的生产力相适应,发展农业,奖励战功,争取成为一个最富强的国家。为保障各自国家的安全,各国统治者纷纷修筑长城。战国时,秦国把原戎狄之地圈入了自己所筑长城的内侧,并大力推行农业经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从而使长城内侧的生产力与中原地区相适应。这一点,从今秦国长城内侧出土的文物可以得到证实。在今甘肃镇原县、环县出土的文物中,在此二县战国秦长城的外侧,至今尚未发现战国秦和秦文物的遗留,说明战国时,秦很少涉足长城外侧;在此二县战国长城内侧,现已出土了不少与秦或战国有关的器物,如铜剑、铜戈、铜锛、铜马饰;秦“始皇帝廿六年”铜诏版,铁权、铁叉等。环县城西川马别梁台地还出土一残“车”,说明长城内侧,还通行马车。此地西境的山梁,至今仍名车道梁,有古道遗迹。这些都说明,秦自商鞅变法至秦始皇时代、对长城内侧广大地区曾有效地、大力推行过其制度;也说明战国秦长城确实在当时保障了先进生产力在今甘肃陇西、陇东的推进。至汉代,“河西走廊长城”的修筑,又保障了汉代于此地区推进先进生产力。汉以长城为依托,在长城内侧,移民实边,增开屯田,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中原地区的牛耕,铁制农具如犁、锄、铲、镢以及辩土、施肥、田间管理,轮种等都引进到河西,还兴修水利,引黄河水和山界间的水流,修渠灌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同时,手工业、商业以及河西城市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正如《汉书·匈奴传》所说:“边城宴闭(即边郡城关闭得很晚),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此种盛况,已被近年在河西出土的大量文物所证实。仅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堪称国宝的“铜奔马”,就可以证明河西走廊在长城的保障下,生产力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日知录》对长城的起源持何种观点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该书共32卷,是作者三十余年读书心得之积累。书中“长城”一节,系作者广集历史资料的记录。在此节开头,提出了长城出现的原因为“春秋之世,因有封洫,故随地可以设关。而阡陌之间,一纵一横,亦非戎车之利也。观国佐之对晋人,则可知矣。至于战国,井田始废,而车变为骑。于是寇钞易而防守难,不得已而有长城之筑。”明确提出长城的出现首先在于经济发生了变化,引起军事兵法变化,兵法变而防御手段变的观点,受到后来长城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作者摘录汇集了自《史记》至《水经注》有关长城的修筑年代、修筑时征发的人力、物力、长城起止地点的记载,是研究长城不可不读之书。(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顾炎武考察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顾炎武,本名绛,江苏昆山人,人称亭林先生。生于1613年,卒于1682年,是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历史地理学家。1657年,顾炎武为避豪绅勾结官府对他的迫害,更为了考察山川形势,联络遗民,求访爱国志士,从事隐蔽的反清复明活动,只身渡江,开始漫游北方。1659年春天,顾炎武来到山海关,登临长城凭栏远眺,抚今追昔思绪万千,写了著名的五言排律《山海关》。全诗以主要笔墨描绘了明末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也总结了许多惨痛的历史教训,表达了自己对江山易主的无限痛心和慨叹,并对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卖国行径加以痛斥和鞭挞。随后,到山海关东登威远城,凭吊姜女庙,即景赋《望夫石》诗。他深知,明清之际,天下兴亡就是山海关至居庸关一带长城关隘揭开序幕的,故对这段长城的地理形势非常重视,只身匹马沿长城在燕山丛中风餐露宿,作实地调查。将一路所见山山水水,沟沟壑壑,路线、里程、险隘都一一作了记录,写入《天下郡国利病书》书中,目的是为以后英雄志士反清起义提供军事地理资料。这一年夏天,他到了当年爱国名将戚继光的驻地三屯营,著《营平二州史事》,作为后代的借鉴,填补了地方史的空白。1662年后,顾炎武漫游西北,考察山西、陕西的山川形势,风土人情。结交了有民族气节的学者李因笃、傅山等人。1664年在山东因文字狱被押进莱州监狱。经友人帮助,半年后获释,出狱后,依旧频繁往来于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继续考察、写作。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以及后人编辑的《顾亭林诗文集》等。(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是怎样一本书
  英国人斯坦因20世纪初先后3次到中国西北考察探险,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该书用了大量篇幅和照片真实记录了古代西域地区汉长城诸多遗址、遗迹,依据大量实物资料对该地区汉长城的分布、走向、功能、建筑方法以及长城沿线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和有关文物都一一作了详细的介绍,并以秦、汉长城与罗马长城相互对比进行研究,提出的观点颇有独到之处。此外,作者还在书中对长城这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发出由衷的赞叹:“我不能不惊叹古代中国工程师的技巧”、“那些军事工程专家遇到可怕的天然险阻所表现的坚韧精神及组织力量,又得到显著的证明”、“老实说,这可以视为精神胜过物质的一种胜利”,斯坦因所提示的长城精神内涵的价值和意义,使长城概念得到了转变和扩展。本书对于研究西域汉长城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居延汉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居延在汉代属张掖郡,是汉代的西北边塞。汉武帝时开始在这里建筑烽燧,并派兵士十几万戍守在这一带,用以防御匈奴和羌族的进攻。居延汉简现发现约3万余枚,年代在西汉武帝直到东汉初年,约有一百多年到近二百年。这些简牍中,有官用之书、簿册和私人书信、经籍,以及一些零碎的杂记,有些是完整的簿册。这批汉简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烽燧、驿传、屯田、屯戍的制度和士兵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如书中说,烽燧一般都设置在高阜空旷、便于瞭望而又在附近有水源的地方。传递警报的信号有表、烟、苣火、积薪四种。表是用缯布做成颜色鲜明的旗帜,遇有情况将旗帜升在表竿上;烟是在一种高竿上安装一支小笼,需要时点燃它以示警,表和烟常常在白天并举,所以叫“烽烟”。夜晚的信号是苣火,特别紧急时则将积薪点燃,让熊熊火光,传递警报,它还详细记载,为了解决戍卒的粮食给养,汉朝政府在居延有许多屯田,从额济纳河引出渠水用以灌溉。这批汉简还记录了当时戍卒的一些情况。他们来自全国各地,除了担任守望任务外,还要从事屯田、种菜、伐木、修亭、割草、养马、养狗等多方面的生产劳动。汉简里还有“历书”、“干支表”,以及关于天文、星象的记录和医方、治马病的兽医方等等,这些都是研究汉长城有关情况十分的珍贵资料。(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长城百科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长城百科全书》是一部以传播长城知识为内容的大型工具书。黄华任该书编委会主任、罗哲文任主编,由中国长城学会和吉林人民出版社联合组织一百多位专家学者,经过三年多的时间赶在纪念邓小平“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题词十周年之际出版的。它是以某种历史文化现象为主体,采取跨学科、跨地域的编纂方式,从散论和总论开始,向人们全方位,多视角展示了长城区域历史、地理、军事、经济、建筑、民族、人物、关隘、文学艺术、旅游等10个方面的综合知识,书中还附有长城大事年表、外国长墙年表、明长城现状和40幅长城彩色照片,称得上是一部了解长城丰富和深厚内涵的百科宝库。(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长城学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中国长城学会于1987年6月在北京成立,以研究、保护、维修、宣传长城,弘扬以长城为象征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为宗旨。习仲勋、马文瑞、王光英、杨静仁、何鲁丽任名誉会长,黄华任会长,王定国、白介夫、吕济民、邵华泽、陈昊苏、罗哲文、赵维臣、侯仁之、夏国治任副会长,聘请史念海、孙轶青、郑孝燮为顾问,秘书长由董耀会担任,副秘书长由吉人、朱希元、刘玉礼、吴梦麟、张骥、郝一、姜命夏担任,常设办事机构有:办公室、组织联络部、宣传部、外事工作部、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中国长城博物馆馆刊》和《万里长城》编辑部。现有会员500余人,团体会员10个。(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长城学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中国长城学会的主要任务有四项:一是研究长城。长城历史悠久,建筑宏伟,内涵丰富,其历史价值、军事作用、建筑艺术、工程技术、美学价值以及民族交往等相关领域有待深入探索、开发和研究。二是保护和维修长城。学会在全面考察长城的基础上,积极提出建议和措施,配合并协助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保护长城,并为各地重点维修长城提供咨询和支援。三是宣传长城。学会组织并联合有关部门和团体,通过开展有关长城电影和录像的摄制,书刊和画册的出版,体育、音乐、文艺书画展览等活动,以及组织中外人士考察长城等多种方式宣传长城。四是开发长城,学会还利用长城自身的优势以及长城沿线的其他资源,协助有关部门发展长城的文化、旅游事业。(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说长城学是一门新学科
  随着我国学者对于长城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突破仅限于对长城本身的历史沿革、修建、遗址走向及现状情况的研究范围,而扩展到政治、经济、地理、民族关系、中西交往、文化、旅游等一些广泛的领域,从而产生出高度综合和总结各学科有关长城的研究成果,适应了全面、正确地认识长城的社会需要。为了进一步提高长城研究的水平,就需要建立一套从宏观上指导长城研究的基础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长城学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新学科产生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已有几个省、自治区、市设立了专门的长城研究机构,上百家研究单位涉及长城研究课题。近年来全国各地已经出版、发表了大量的有关长城学的研究专著和各类文章。(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说长城是边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
  构筑、护卫长城防线刺激了边地经济的发展,“缘边城守之地,堪垦食者皆营屯田”,屯田实边、辟置郡县基本上以长城为轴心或以之为后盾向外辐射扩展。非但原本“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的处女地垦为良田,就是暖迟霜早不产良谷的山区以及“迫塞苦寒,土地卤瘠”的盐碱不毛之地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道路通畅、交通发达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又是促使经济进一步飞跃的前提。边疆交通网络最初也是为满足长城防务的军事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畅达无阻的交通网道是运输粮草装备、调集兵马,使长城防线贯通一气的动脉。谈论边疆的开发,当然不应忽略早已生息劳作在这块土地上的少数民族的贡献。历代中原王朝在长城沿线开设的马市贸易成为双方交流的重要渠道,往往由此发展成边境重镇,促进了边疆的繁荣。构筑长城和屯田实边、交通网道的修建以及马市贸易相辅相成,整体关联,铸成环环相扣的链条。长城防线有效地保卫着屯田、交通和马市贸易的顺利进行,为边疆地区经济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环境。而为巩固长城边防所实施的屯垦实边方略,所修筑的交通网道,所开设的马市则是直接刺激边疆经济开发繁荣的契因。从这个意义上看,长城确乎发挥了传播文明、促进边疆经济开发、孕育“塞上明珠”的生命线作用。(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长城的精神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古代,万里长城发挥过极大的军事效用,随着时代的更替,特别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长城的实用价值逐渐消减。到了清代,满族作为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同时又征服了北方其他民族,于是,在明代作为边境的万里长城,失去了军事防御方面的价值。清末列强侵凌,改从沿海入侵,而且使用飞机大炮,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完全丧失。随着长城实用价值的消失,长城的精神作用反而大大加强,万里长城作为中国人在抵抗近代列强入侵时的心理上的长城,中国人以万里长城自豪,要为保卫长城而与入侵之敌作殊死战斗,长城成为凝聚全民族意志的新的中心,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抗战时代,一曲《长城谣》,不知鼓舞起多少中国人抗日的壮志,而诗人田汉所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号召中国人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被西方誉为“中国的马赛曲”,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万里长城具有实用价值和精神价值,过去是实用价值发挥作用,现在是精神价值发挥作用。万里长城显示出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毅力,在启发着我们发奋图强的壮志雄心。(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说长城对政治的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修筑长城,从政治上讲,在当时当地,是一项积极的治国措施,春秋战国时的齐国最先称霸,其后楚国强盛起来,彼此形成对抗局面,齐楚都先后各自修了长城。可见长城对政治的平衡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长城存则国存,长城亡则国亡,春秋战国时期已是此等情景。历代贬低长城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认为:修筑长城劳民伤财。而不知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修筑长城,虽耗资巨大,但它比起流血的战争要好得多。在一个时期内,保持了政治平衡,把发生战争的危险降到了最低点。一个朝代、一个国家,只有在政治上采取积极的治国措施,军事上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才能国泰民安,否则那是很危险的。中国历史上,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有秦、汉、明三个朝代,秦王朝虽然短暂,但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大统一,为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王朝的灭亡始于内乱,与修长城并无多大关系,修长城30万人,而修阿房宫者却有70万人,还有修公路(驰道)数十万人,修长城与驰道,乃利国利民之举。汉代与明代在历史上各延续了数百年,这与修筑长城不无关系。当然,长城只是静止的物体,只有加上人的力量,才能显现出它的作用来。在清以前,我国人口大多在4000万上下,而汉代大修长城之时,人口接近6000万,明代亦有人口5338万,也有超过6000万之说。而三国两晋之时,未闻大修长城,而人口却锐减至2000多万,什么原因?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死于战乱者不计其数。长城保护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减少了战争的发生。面对蒙元势力的威胁,明王朝调任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大修长城,使京城周围地段长城墩台林立,边墙环绕,其他边镇亦效法之。长城防御大为加强,戚继光同时调演训练部队,发明“方阵”战法,至此以后,边关40余年无战事。由此可见,长城防御与政治稳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长城巨防在稳定民心,威慑敌对势力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大学士商辂在给皇帝的奏疏中写道“……边关严谨,内地人心不致警疑。”《杨一清传》中亦说:“非创筑边墙,不足以御腹心之患。”可见没有了长城防务,从皇帝到大臣乃至于百姓就睡不好觉。至于今日,人民还把人民军队喻为“钢铁长城”。在大刀长矛的冷兵器时代,长城与政治稳固、民心安定息息相关。(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长城象征了什么
  长城本身不过是一种“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战略防御设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家、军事家手中可以引发出不同的效应。由于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心目中长城所象征的底蕴不那么一致是十分自然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中,长城便作为专制残暴的象征,备受劳苦大众诅咒;而在唐太宗、清圣祖以至刘焘、陈建等政治家看来,长城只是蠢笨无用的化身。直到现代,长城才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标识和象征。这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时刻,举国上下高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仇敌忾、浴血抗战中提炼锻铸成的象征。《义勇军进行曲》的世代传唱及其被定为国歌继续强化了这种意识和心态。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对于已经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释无疑应该十分审慎。除非长城历史作用的主流确属消极落后,或者这种象征并不利于今天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而在我们看来,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为“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贬为“巨大的悲剧纪念碑”“特大的监狱”的观点,在这两方面都缺乏依据。长城与封闭、保守、退缩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它既可以是“阻隔华夷”自我封闭的壁垒,也可以作为向外开拓进击的桥头堡。“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赵武灵王正是以“变俗胡服,习骑射”开放革新著称于世的政治家;标榜“众志成城”、斥长城为无用的清朝反而深深陷入闭关锁国的泥潭。对于古代高明的政治家来说,长城从来不是“限制文明空间的环”,他们运用这道军事防卫线和经济、文化会聚线,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大大缩短了边疆与内地的距离和农牧民族之间的差异,通过这条播撒封建文明的文化带,有效地促进民族融合、边疆开发和国家统一富强。并且,在西域构筑障塞亭燧的另一重要目的还在于开辟与西方交往的通道,“以通西北国”。长城绝非阻断与其他民族、国家交往的障碍,相反,正是“旷哉绝域,往往亭障”才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这更被公认是充满开拓、探索精神,对人类文明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创举。两千多年来长城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的积极效应构成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客观依据。而这种底蕴、内涵又与长城极为雄伟博大的景观所激发出的豪情壮志,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最终积淀、熔铸成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维护统一、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今天,长城的军事防御价值已不复存在,兄弟民族之间早已千年干戈化玉帛,但作为碰撞中融合的历史见证,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长城将万古长存!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应该充分肯定,长城所象征的民族精神更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孙中山是如何评价秦始皇长城的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在《建国方略》中,谈到长城时这样写道:秦始皇所筑万里长城“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他并分析说,“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如是则中国民族必无汉唐之发展昌大而同化南方之种族也。及我民族同化力强固之后,虽一亡于蒙古,而蒙古为我所同化;再亡于满洲,而满洲亦为我同化。其初能保存孳大此同化之力,不为北狄之侵凌夭折者,长城之功为不少也。”中山此论,不仅借长城深喻蕴于民众之中的同化伟力,而且还有号召国人坚定意志、勇往直前的寓意。同时对秦始皇修筑长城之举给予了客观评价。(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长城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封建制度已进了历史博物馆,与之共兴衰、同荣谢的长城也完成自身的使命,昔日刀光剑影的战场变成了锦绣河山。今天,长城虽然已经失去了它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巨大防御作用,但是成为中国、、甚至世界上无比壮观的历史文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象征,曾经在反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这种精神力量将继续激励我们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勇攀科学高峰,辛勤劳动,把伟大祖国建设好。长城是沿线自然界变化的见证。通过长城遗址情况,它的断裂,侵蚀、风化湮没程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各个地段的历代地震、风沙、泥石流等变化规律。掌握这些变化规律,有利于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旅游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可以增加知识,联系友情,甚至促进经贸活动的开展。长城旅游是我国独有的一大优势,而且又是用之不竭的财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到长城旅游观光的游客数以亿计,不仅推动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和经贸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说长城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一把标尺
  长城作为历史悠久、经行地域辽阔的人类伟大的建筑工程奇迹,同历史上的气候、植被、河流、沙漠及地震情况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它作为历史的标尺,可以为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如长城经过的黄河流域,是水土流失、沙漠发展严重的地带。千百年来,由于风沙的侵蚀,地形的变化,使以往各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长城已被黄沙逐渐湮没,有的长城被河水侵蚀的支离破碎,这一现象,引起了历史地理学家的关注。陕西师范大学史念海教授在研究黄河中游水土侵蚀问题时,利用长城修建的年代和遗址作依据,计算出了历史上不同时期黄河的侵蚀状况;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利用沙漠中的古长城遗存及建筑年代,进一步研究我国北方沙漠发展规律及成沙原因。他们的研究成果为防止我国北方沙漠化和治理水土流失,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数据。此外,把长城作为标尺,还可以为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地震提供参考,对地层的最新变化也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是谁发起的
  1984年7月5日,由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和北京市文物管理局等单位,在首都联合发起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社会赞助活动。9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这项活动欣然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题词引起海内外的热烈响应,激发起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并踊跃投入到这一活动中,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据统计,全国共收到捐款6000余万元人民币。北京地区修复了八达岭长城4000多米、慕田峪长城1800米,司马台长城840米,此外,天津市蓟县、河北省山海关、甘肃嘉峪关、辽宁省绥中县等地,还修复了黄崖关、老龙头和九门口等多处长城。这一广泛的社会赞助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修复了多少地段的长城,还在于进行了一次深入持久的文物保护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显示了长城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突出作用。(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人类首次徒步走完明万里长城发生在什么年代
  华夏子是董耀会和吴德玉、张元华共同的笔名。1984年5月4日至1985年9月24日,他们三人一起从山海关出发,翻山越岭,穿越戈壁沙漠,历尽千辛万苦,历时508天,到达明长城终点——嘉峪关。随后又用两个月的时间走了鸭绿江至山海关的明代辽东长城。完成了徒步走长城的壮举,使中国人在长城上留下了人类第一行完整的脚印。同时他们从现状、建制、沿革、战事等几个方面,对明代7300多公里的长城进行了实地科学的考察,并撰写出版了《明长城考实》等著作。(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西方最早介绍中国长城的书是哪一部
  欧洲著作中首次介绍长城的,是葡萄牙历史学家巴洛斯编写的《每十年史》。此书共有三卷,第三卷介绍中国,1563年出版。巴洛斯没有到过中国,也不懂中文,但他买下了一个懂葡语的、有文化的华人做他的奴仆,帮他翻译有关中文资料,据此而写成了《每十年史》。巴洛斯的书是这样介绍万里长城的:“这座长城,由前述的那位中国人画在描绘中国全土的地图上。这幅地图,用汉字表示山川、都市。这幅地图还是由那位中国人翻译出来的。他与若干其它书籍一起,被带到这儿(即里斯本)。……关于这座长城,以前就有所听闻,以为它并不连续,它是行进在中国人与鞑靼人的土地中间,依山脉而成的通路。而据这幅地图,则它是全部连接的,不由极为惊奇。”巴洛斯还指出长城位于北纬43度至45度之间。巴洛斯在上文提到的标有长城的地图,实际上是从中国带去的地图。而1561年由维尔荷所绘的亚洲海图则是欧洲人第一幅标有长城的地图,他在这幅海图中用一座城墙标注于中国与鞑靼之间。1584年出版的奥特吕斯的地图册,地图学家巴布达也在两座山脉间画有长城,并注明它有400里格(1600英里)之长,是中国用来抵御鞑靼人掠扰的要塞。长城的北面还标有一串地名,还画上了蒙古人的帐篷及大片的沙漠。(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早期向欧洲介绍中国长城的西方人都有谁
  早期向欧洲介绍中国长城者是继巴洛斯之后葡萄牙人达克鲁兹。需要指出的是,达克鲁兹的这本书和《马可波罗游记》、巴洛斯的《每十年史》不同,是欧洲第一部专门介绍中国而不涉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著作(附录除外)。达克鲁兹在书中两次提到长城:“人们普遍认为,在中国和鞑靼人之间,有一座长达100里格的城墙,还有的人认为它的长度超过了一百里格。”“如我们讲过的那样,因为(鞑靼人)和中国人连绵不断的战争,中国人在他们和对方之间有一座长达100里格的城墙(有人说更长),驻军在那儿日夜防备鞑靼人的袭击。据认为此城墙并不是处处相连,而是由山脉混杂其间。”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当时欧洲向东方扩展的先锋,历史似乎为了证明这一点,在葡萄牙人对长城作出介绍后不久,就“安排”西班牙人来介绍东方这一世界奇迹了。1575年7月至10月,西班牙一个外交使团出使福建,要求通商、居住和传教。领队者为西班牙奥斯定会会士马丁拉达。拉达使团的使命虽未完成,但却在福建观察到了不少风土人情,而且还得到了数部中华典籍,使他能够在1575年末至1576年初写成了一份对“大明国”的观察报告。报告在叙述“大明王国的面积和位置”时提到了长城:“在(中国的)北部有一座用方石垒起来的雄伟的边界城墙,这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工程之一,因为它的长度竟约有600里格。据他们所说此城墙还全部用花砖装饰。据他们史籍记载,这座边界城墙是约1800年前的秦朝皇帝修建的。虽然在这座城墙的那一边有许多城镇可用作防备鞑靼人的边界要塞,并且中国皇帝还任命了两个总督和三个大将军镇守于此,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自从鞑靼人被驱逐以来,他们既未归顺,也未臣服大明王国。”需要指出的是,拉达是个蔑视中国文化的西班牙外交官,报告中对中国科技多持否定、贬低的态度。但就是他也不得不承认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工程之一”,赞叹之词溢于言表,可见长城魅力之伟大。拉达后来在介绍“大明王国的远古史及其自古至今的变化”时,一再向欧洲人提到了长城。他从黄帝说起,认为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皇帝,“继后,一个名为嬴政的皇帝登上帝座,正是他建立了前文所述的边界城墙,长达600里格。为了修建这座城墙,他在全国民众三人一组地征募劳力,第一次的征募是每一地区的每三个人中先征一个,而在后来的征募中,则是在每五个人里面抽两个。由于离乡背井,气候不适,大部分人都死于修建长城的工程中”。由上可知,长城的长度在巴布达、达克鲁兹、拉达的笔下各不相同,分别为400里格、100里格和600里格,究竟哪一个的较为准确呢?如果将长城的长度定为5000公里的话,按100里格等于400英里换算,那么拉达所说的600里格较为接近事实。(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长城何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长城代表一种创造性天才的杰作,是当今世人公认的世界奇迹。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筑持续时间,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建筑形态的巨大让人震撼,更有许多人文的深刻内涵。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首先是历史跨度长,中国的文明史走过5000年,而长城的修筑史就有2000多年,是我们祖先写在大地上的历史画卷。长城兴衰史是历代封建王朝更替的记录。其次,长城的规模是人类历史上人造工程之最。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在一起大约有5万公里以上,其中秦、明两朝超过5000公里,而汉朝有1万公里,分布在10多个省、市自治区,仅在内蒙古就达1.5万公里。修筑长城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惊人。秦朝动用100万士兵修筑长城,北齐征发180万人修筑长城。隋朝共修7次长城,每次都不下3万人,有时发男丁百余万。明朝在其统治的270多年里从未停止修筑长城,把修长城的工程技术发展到最高水平。长城表现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辉煌成就,反映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能工巧匠,匠心独具,建筑样式多姿多彩,城墙、垛口、敌楼、关城的城楼,城门等的布局设计和建筑手法都表现高超的艺术和成熟的建筑风格,是建筑史上的杰作。在形态上,具有阳刚与阴柔之美,既气势磅礴、雄伟壮丽,又回环盘旋曼妙多姿,是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巧妙结合。长城伟岸的身躯穿行于戈壁滩、横亘在茫茫草原、伸展到大海潮头,展示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的创造力,诉说人间无尽的沧桑,使大自然平添了灵性。在军事方面,长城体现出军事防御思想,在军事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冷兵器时代,高大的城墙是很难逾越的障碍。中原的农业生产需要安定,而游牧民族飘忽不定,对农业生产构成很大的威胁,修筑长城是农耕民族防御游牧民族的必然选择。古代长城的修筑是有备无患、积极防御思想的反映,长城在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不仅汉族修筑长城,少数民族政权也修筑长城,长城在某个历史时期不仅是民族的隔离线,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纽带。长城对于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汉朝,长城就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起了保护作用,保护了当时中外交往的通道丝绸之路。现在有许多的外国人知道中国是从长城开始的,长城可以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人民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一个最好的切入点。万里长城这一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力量的宏伟建筑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是永恒的痕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珍贵遗产,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万里长城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八达岭长城特区代表万里长城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文化遗产证书,原件收藏在中国长城博物馆。(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世界上第一位驾驶摩托车飞跃长城的人是谁
  1992年11月15日,来自香港的中华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跃北京金山岭长城成功,成为世界第一位驾驶摩托车飞跃长城的人。当日11时,柯受良出现在雪后初晴的长城脚下。他双手合十,祈祷飞跃成功。然后爬上临时搭起的百米长、坡度15度的助跑台。11点40分,经过两次发动助跑准备后,柯再次发动雅马哈250CC型摩托车。紧随一阵马达轰鸣,他驾车在令人目弦的疾速下,腾空而起,由北向南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准确地落到接应台上。以2秒钟的时间凌空横飞30米跃过长城。柯受良此举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l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