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1-20
- 2024-11-07
- 2024-11-03
- 2024-10-25
- 2024-10-22
情在千里关山外 ——顾炎武《屈山人大均自关中至》赏析
屈山人大均自关中至
顾炎武
弱冠诗名动九州,纫兰餐菊旧风流。
何期绝塞千山外,幸有清樽十日留。
独漉泥深苍隼没,五羊天远白云秋。
谁怜函谷东来后,班马萧萧一敝裘。
屈大均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一生跋涉山川,联络志士,冀求恢复中华;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主张为人不尚虚华,为学不尚空谈,做事讲求实用。
1656年(顺治十三年),屈大均以化缘为名开始云游四海,奔走吴越、幽燕、齐鲁、荆楚、秦晋大地,北游关中、山西,入会稽至南京谒明孝陵,又上北京,登景山寻得崇祯死所哭拜,与顾炎武、李因笃、朱彝尊等交往。
康熙五年(1666年)六月,顾炎武自山东至山西雁门,访李因笃于陈上年署(陈上年,顺治六年进士),因识屈大均,作《屈山人大均自关中至》和《重过代州赠李处士因笃在陈君上年署中》诗各一首。来自岭南的屈大均和来自江南的顾炎武在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雁门相遇,共同的复国理想和人格追求拉近了两人的距离,虽初次见面,却已如旧交好友。
山人,指隐士或与世无争的高人,常选择在山水美好之地修身悟道;也可指山野之人或山里之人,谦称。这里是顾炎武对屈大均的尊称。关中,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以函谷关为东界,函谷关以西称为关中。
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行冠礼,带上成年人的帽子,意寓为已成年。但虽已成年,离壮年(三十)却还远,故称弱冠。《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意为男子二十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屈大均少年便以诗才而闻名全国。他的诗歌以抗清复明、弘扬民族节气为主旋律,也充满着关注社会、体恤民生的情愫。有的学者指出,屈大均的诗文以爱国诗人屈原为楷模,效法注重民生的诗圣杜甫,但又自铸伟辞,开辟出自成一家的“翁山诗派”,形成词语璀璨瑰丽、情感沉烈恢宏、意象雄奇的独特风范。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称。纫兰餐菊,宋·胡仲弓《春日杂兴》:“获稻条桑豳雅颂,纫兰餐菊楚离骚。”纫兰,将兰花用针线串起来作为配饰;餐菊,以菊花为食。出自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纫兰餐菊比喻高洁的品德。楚国灭亡,屈原投江殉国,体现了其高尚的爱国情操。屈大均自认为屈原后裔,诗人借意屈原,赞美屈大均诗歌造诣及洁行美德。首联高度赞美了屈山人的诗格与人格。
何期,岂料,表示没有想到。绝塞,极远的边塞地区,唐·骆宾王《晚度天山有怀京邑》:“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清,与“浊”相对,表示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樽,古代盛酒的器具。清樽,清酒,清酒醪经压滤后所得的新酒,静止一周后,抽出上清部分,是为清酒。《周礼·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事酒,有事而饮也;昔酒,无事而饮也;清酒,祭祀之酒。《周礼》又有:“辩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皆为不同的酒类。清酒,当为品格较高的酒。十日,十干所表示的日子。古代以天干地支计年月日,十干即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此处十日,为一轮回,非实数,也非虚数,而是要表达时间之久、日数之多,以此表示诗人的热情。颔联以热情的笔触,强烈的情感表达诗人与屈大均相遇的惊喜与激动。
漉,作动词意为使干涸。独漉,山名,即涿鹿,位于河北境内,有涿水出。苍,多指灰白色或植物的青色,以此引申出苍老、苍凉意。隼,凶猛的鸟。独漉为古乐府中晋和南朝齐拂舞歌辞名,古乐府《独漉篇》:“独漉独漉,水深泥浊。泥浊尚可,水深杀我。雍雍双雕,游戏田畔,我欲射雕,念子孤散。”此歌描写了父仇之愤,有说诗人此处暗喻陈恭尹之事。然李白改古乐府《独漉篇》为诗:“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落叶别树,飘零随风。客无所托,悲与此同。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绣涩苔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神鹰梦泽,不顾鸱鸢。为君一击,鹏抟九天。”李白诗言安史之乱,为国雪耻之事。我以为,就意寓而言,诗人当化用李白《独漉篇》之意,而非古乐府《独漉篇》。根据有二,一为屈大均研习屈原与李白诗,得其风骨;二是顾诗后有苍隼之意象,与李白诗吻合。独漉泥深苍隼没,有言为自关中至雁门的沿路景色,我以为,当有深意:独漉泥深,意复国局势之难;苍隼之没,言抗清力量之消陨。诗人以隐晦之意象表情达意。五羊,广州别称,相传周夷王时,有五位仙人,著五色衣,骑五色羊,手里各拿一串谷穗,飞至楚庭(广州古称),仙人将谷穗赠与州人,并“愿祝此地再无饥荒”。五羊的传说表现了古代人民开拓岭南的历史。此处五羊当是美好愿望的象征。白云,极轻之物,飘忽不定。白云也为广州山名。此句言表面上表达了故乡之思。天远,为空间概念,秋为时间概念。据考,屈大均与顾炎武相遇代州时为六月,并非秋天,故此“秋”字颇有深意。屈大均来自广州,心中怀有复国的梦想,此句意为美好的愿望随现实远去。而一个“秋”字,以名词用为动词,表示时间的流逝,更道出了无尽的哀叹与悲凉。独漉苍隼为北国之景,白云五羊为岭南之物,颈联以南北两地的呼应,字面意思形容屈大均跋山涉水,路途遥远艰险。但我觉得暗喻两人共同的悲凉更为贴切:故国已逝,人生漂泊,复国之梦既远。
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和汉关,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汉关位于洛阳新安县,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发轫地。屈大均与李因笃自关外来见顾炎武,此行目的也有学者揣度,认为明亡,边兵多有幸存者,两人出雁门,走塞上,或有图谋。班马,典故出自《左传·襄公十八年》:“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夜间撤走。晋国大夫邢伯听到齐军营中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 齐师其遁。’”杜预注:“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唐·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敝,破旧;裘,皮衣。《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纳。黑貂之裘弊,黄金百镒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表示行李简陋,后用金尽裘敝形容贫困失意状。一敝裘,宋·王炎有《送相士管明甫》:“名士多相识,吾乡亦旧游。知君倦行役,见我小淹留。道路双青眼,风霜一敝裘。人中逢燕颔,早为说封侯。”尾联有离别之意,以萧索的班马破衣之景烘托离开关中之时的落拓。若此行出关真为复国之谋,顾炎武诗中暗喻其失望而归之景。“谁怜”二字体现出孤独无依之感,又暗寄怜惜之心。诗人怜惜的不仅是屈大均的寥落生活,而当是为其理想之不遂而叹息。
全诗大意:弱冠之年,你便以诗名震慑九州;以兰为佩,以菊为食,承继先祖高洁的品德。我何曾意料你我会穿越万水千山,相遇在异地他乡;幸好有美酒相酬,酌酒相叙,留下与我共话这十日晨宵。独漉水深泥浊,苍隼沉没,一路走来,你定倍尝艰险;五羊之城远在天外,山中飘忽的白云已经秋。谁来怜惜函谷关外东来的你,独留班马长嘶,破裘一身的风景?
此七律诗美在凝炼的用词,如“动”、“绝”、“远”、“秋”等动词,真可谓用一字而境界全出;美在意象的鲜明,如“千山”、“清樽”、“苍隼”、“白云”、“班马”、“敝裘”等,以实景寄托无尽的内心感受,体现了诗人的造景之技;美在磅礴的气势,其所绘景物在南北关山之地理空间的转化,在季节时间中的流动,营造出时空的纵深感;美在文字之中的深远意蕴,词句的隐晦象征,那些欲说还休不尽之意,给人以深思的遐想;美在浓烈真挚的情感,朦胧飘渺的复国之梦,克制隐忍的故国之思和失意落拓的人生之憾,表现得真实动人,雄阔悲壮。本诗表意是以友情为主题,从听闻其诗名才情、钦佩其高尚品德开始,激动于千里之外的相遇,会酒长谈结交友情,共话人生之漂泊失意、理想之求索难筹,最后表达离别之不舍,情谊之深长。但不难看出,诗中表现出诗人对屈大均遭遇的同情和怜惜,这种知音之情来自于类似的人生境遇,因此,其实诗人通过诗歌,也宣泄了自己的内心情感。
全诗的感情色彩泾渭分明,前半部分激扬澎湃,读来如意气风发的少年,充满昂扬斗志;后半部分却沉郁苍凉,读来如消沉落寞的老者,孤独悲戚。前后如此鲜明的对比,展示了诗人构思的精妙——如奔涌之泉流触高山戛然而止。这一艺术的处理手法便是诗人和屈大均的现实困境了:少年时的踌躇满志,遇国破家亡之悲惨遭遇,从此开始背负起沉重的枷锁,为家仇与国耻奔波劳碌,而这漫漫长路无尽无休,道路阻且长,却倔强的不愿舍去心中希翼的曙光,便让风霜萧索了身影,成为继续穿梭在烟雨中的独马旧衣裳。这何止是诗歌,而是有生命、有遭遇的人生了。诗评之人常常以诗中的景致描摹、意境渲染,造境手法、情感深浅、美学规律等来品评诗歌的优劣。我以为,这首诗最感人至深地方便是将情感与文字、人格与诗格、人生与诗歌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自关中东来的屈大均,与顾炎武的此次相遇,或许宽慰了他的心灵,使他的复国之愿尚未熄灭。七年之后,即1673年(康熙十二年),屈大均赴桂参吴三桂以蓄发复衣冠为号揭竿反清之事,未久,他洞悉吴三桂借反清之名而行争霸割据之实的用心,托病辞职返回广东。1674年(康熙十三年),台湾还归清廷之后,屈已停止反清活动。其晚年与同顾炎武一样,致力于探究国计民生和著书立说。他抚育成人的子女,共有八个,均以“明”字命名,如明洪、明治等,表达了他誓为明人的爱国情怀。在纷乱飘摇的年代,那群坚守着复国之梦的遗民们,任时空转换、人生飘零,以苦行僧般的坚持与勇气,进行不懈的抗争。他们忘我的境界,已永久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