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行己有耻”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渗透
赵燕
摘要:亭林先生“行己有耻”的思想内涵丰富,包括爱国主义原则、决不与腐败的社会风气同流合污的原则、决不枉道事人的原则和修养自身道德的原则等几个方面,这和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的目标是一致的。笔者将顾炎武的这一思想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关键词:行己有耻高中语文教学道德素养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曾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真是不知羞耻啊!清代大儒顾炎武先生提出了“行己有耻”的思想,和孟子“四端”学说中的“羞恶之心”不谋而合,都是指要用羞恶廉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亭林先生认为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循的一条道德底线。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的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分享中培养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提高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从而达到健全人格素养的目的。“顾炎武思想”是我校校本课程,下面笔者就试从“行己有耻”所包含的几个主要方面谈谈这一思想对高中语文教学以及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指导意义。
一、从爱国主义原则观文人的爱国情怀
亭林先生在《日知录·廉耻》中说:“吾观三代以下,世道衰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在顾炎武看来,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原则是生而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在汉民族遭受异族压迫的时代,对异族统治者阉然献媚,去帮助异族统治者压迫本民族的同胞,是堕落到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底线以下了。
我在讲解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这篇课文时问学生:文天祥为什么不愿投降元朝,而是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回到宋朝呢?他这样做是否值得?一个学生回答得非常好:这是文天祥爱国情操的表现。文章中写道:“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他在《正气歌》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见文天祥高尚的爱国情怀,文中的吕师孟、贾余庆之流就是卖国求荣的无耻之辈,是令人唾弃的。他的回答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同。
二、从决不同流合污的原则观文人的“耿介”品格
顾炎武在《菰中随笔》中说:“尊所闻,行所知,好古不为空虚之学;言必信,行必果,立身不为乡愿之人。”他把“立身不为乡愿之人”看作是对“行己有耻”的注释或同义语。由此可见,顾炎武把决不与腐败的社会风气同流合污的原则看作做人的基本原则。
我在教授《渔父》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一个讨论环节:屈原和渔父对待事物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述理由。同学们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明确:渔父的观点“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他建议屈原走一条和光同尘、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具有道家思想。这样的人貌似忠厚实际,实则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随波逐流。这样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屈原说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态度,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人。他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贵品质体现了他的“耿介”品格。
三、从决不枉道事人的原则观文人的方正气节
所谓“枉道事人”,是指放弃自己的良知、信念和操守去侍奉权势者,以实现其对功名利禄的追求。顾炎武认为,这也是一种无耻的行为。亭林先生在《日知录·古者不为臣不见》中说:“故曰:‘君子上交不谄。’又曰:‘上弗援,下弗推。’后世之于士人,许之以自媒,劝之以干禄;而责其有耻,难矣!”要真正做到“行己有耻”,就必须坚持决不枉道事人的原则,“上交不谄”,“上弗援,下弗推”,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自己的良知、信念和操守。
我在教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唐玄宗天宝三载,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天宝四载,李白将由东鲁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然后介绍诗的创作特点:作者发挥奇异丰富的想象,用生花妙笔写出了“入梦——梦中——梦醒”的过程,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寓居长安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但李白一身傲骨,他是不会“摧眉折腰”的,面对高高在上的帝王,他敢于让贵妃研墨,让力士捧靴。而且试问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说、敢于这样做的能有几人?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体现了他决不枉道事人的方正气节。
《中庸》曾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句话是说学者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要严谨自律。亭林先生也极为重视学者品格。顾炎武认为,当时文人之弊有三:一曰窃书,二曰臆改,三曰模仿。正是学者无社会责任感,才导致学界空疏之风大盛;正是文人无道德羞耻感,才导致窃书臆改之举。因此他警醒天下学者不要为名利而丧失道德。他自己以身作则,自称生平“某虽学问浅陋,而胸中磊磊,绝无阉然媚世之习”,对他的弟子也屡屡劝诫:“自今以往,当思中材而涉末流之戒。”亭林先生认为净化学术环境,提倡学术道德,其根本在于学者的自律,在于学者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
亭林先生所提出的“行己有耻”的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厚,能够和高中语文教学做到有机巧妙的契合,并能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怀、正直的气节和自律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在道德标准不断弱化的今天,不少人在内心深处缺少“行己有耻”这样一个道德警戒线。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习顾炎武思想,对重塑民族精神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