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标题    课程基地    教师天地    民族气节重于泰山——顾炎武与傅山

民族气节重于泰山——顾炎武与傅山

创建时间:2015-10-06

张亮

共同的志向和遭遇,使得顾炎武和傅山互为仰慕,虽未谋面却早已神交。两人从1663年到1671年的八年间,曾在太原有过三次亲密的聚会。每次见面,二人都抵足而眠,互相唱和。他们除了谈论天下的兴亡、国事的变幻,还有更多关于人生和学问的话题。两人精神上的共鸣之处真是太多了:不仅同重民族大义和操守气节,而且都有广博学问,都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空谈;另外他们对音韵、训诂、考据之学也极为精通,吟诗赋文更是旗鼓相当的行家里手。顾炎武一生阅人无数,对傅山却崇敬有加,甚至把他比作秦末的高人隐士“商山四皓”,愿意永远和他“相随拾芝草”。

顾炎武与傅山交往中有一个小故事:顾住在傅山松庄寓所,天大亮了还未起床,傅山呼叫他说:“汀茫久矣!”顾炎武刚醒来,听不懂傅山的话,一时怔住了,问傅山何意。傅山说:“子平日好谈古音,今何忽自昧?”顾炎武一想也禁不住笑了起来。原来古音“天”字读作“汀”声;“明”字读作“茫”声,“汀茫矣”就是“天亮了”。两位大学者之间开的这个小玩笑也充满学问,由此亦可见其风神概貌。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正月,清王朝下令开设“博学鸿儒科”,这是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一种考试科目,始于宋高宗时期。康熙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特开此科,由中央和地方官员推荐民间有本事、有学问、有名气的人,通过特设的考试,到朝廷里来做官,主要是进入翰林院修《明史》。最终,被推举的达上百人,顾炎武和傅山均在被推荐之列。

在政治和道德上,他们选择了拒不仕清,表现出了顽强的民族气节和高尚人格。大明灭亡,连崇祯皇帝都已殉国,在顾炎武、傅山这些明代遗民看来,自己苟活着已属可耻,又如何能再做清朝官员呢?

顾炎武令门生宣言:“刀绳俱在,勿速我死”。康熙十八年(1679年)传来了要请他去修《明史》的消息,顾炎武断然拒绝,他写信给叶方蔼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在京城做大官的外甥徐乾学知道,如欲强求,其舅必死,便向有关方面陈说顾炎武志不可屈之意,当局只好作罢。从此以后,顾炎武再也不进北京城。

傅山一再称病不能前往,被奉命行事的地方官员令人用木板把他抬到北京。到了北京后,傅山称病拒绝参加考试。但鉴于傅山在文学界的地位,康熙下旨封了个“内阁中书”的官职,又念其年迈,可以不留在京城坐班,而是可以回去,由地方官照顾。既已授官,就得到午门谢恩,这更是傅山不能接受的,他于是绝食七日,坚决不从。在多次劝说无果的情况之下,傅山被强行驾到了午门之外。傅山看见午门,泪流满面,这时有人强迫他下跪,傅山由于身体虚弱,一下子仆倒在了地上,有人赶紧说:好了,好了,这就是谢恩了,由此傅山才得以被放归老家。傅山宁肯滚倒在地,也不向康熙皇帝下跪,这样不恭的表现和胆识,成为当时文人的典范。因为在傅山眼里,民族气节重于泰山,个人的仕进轻如草芥。

顾炎武对傅山评价很高,在晚年所写的《广师》一文中,他说:“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顾炎武觉得从傅山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确实可以成为自己的师长。

顾炎武后来定居于陕西华阴,也曾去过几次山西,但没有机会再拜见自己所敬慕的兄长和挚友。公元1682年1月,70岁的顾炎武在山西曲沃,准备骑马拜访友人,不料上马时失足坠地,竟日夜呕泻不止。第二天凌晨,便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顾炎武依然惦记着傅山。两年后,傅山的生命也走到尽头了。1684年初,傅山的爱子傅眉忽逝,进入风烛残年的傅山悲痛异常,撒手人寰,与世长辞,时年77岁。傅山遗命不以“内阁中书”的身份,而以“朱衣道人”入殓。

在“天下灭亡”的大考验中,顾炎武、傅山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凭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最终超越了时代,超越了自己的身份。他们经过一生不懈的努力,终成一代宗师,做到了个人名节和社会责任的高度统一,实现了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理想。

历史的云烟已随风而逝,但傅山和顾炎武等一代大家的精神遗存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汇入中华文明的浩荡大河中,声振天外!

    关于顾炎武与傅山,我校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的顾问,南京大学的许苏民教授有两段精彩的评述,他说:

顾炎武和傅山同为我国17 世纪伟大的早期启蒙思想家。顾炎武比傅山小7 岁, 二人堪称知交, 知顾炎武者莫如傅山, 知傅山者亦莫如顾炎武。顾炎武晚年作《广师》一文, 说“萧然物外, 自得天机, 吾不如傅青主。”这句话既表达了对傅山人格和思想的无比敬重, 也体现了他作为大思想家特具自知之明、乐道人之善的宽广胸怀。其中“萧然物外, 自得天机”八字, 从来论傅山之人格与思想者, 似乎都没有这八个字来得生动、深刻、贴切、传神, 具有用最少、最精练的文字包含最丰富、最广大的内容的概括力。

顾炎武不愧为思想伟人, 不愧为傅山的挚友和知己, 他深知自己的思想学说不如傅山富于“萧然物外, 自得天机”的精神魅力, 并且把他笔之于书, 流传后世, 这是何等伟大宽广的胸怀! 这样的胸怀, 恐怕是连孔子和朱熹也没有的。(许苏民:《释“萧然物外, 自得天机”——顾炎武何以认为自己不如傅青主》,《纪念傅山诞辰40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