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遍齐鲁 文典多厚重:顾炎武与山东-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
宫雯
顾炎武,被称为有清一代的“开国儒师”,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许多地方都留下了逸闻佳话。在他北游的近二十五年中,有二十一年往来居留山东。此间,顾炎武了解和接受山左学风,对他的学术思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理论和著作也影响了一代山左学人。顾炎武在山东的足迹,是一段文化交融的厚重历史。
踏遍齐鲁 交游广阔
明清之际,清王朝对江南士人实行高压政策,江南抗清形势恶化。此时,恰逢顾炎武家世衰落,家难迭起,又遭仇人陷害。顺治十二年(1655年),顾炎武因为支持张煌言等人的“反清复明”活动,被昆山当地富豪叶方恒告密,逮捕下狱。在好友归庄(归有光之孙)等人的积极营救下,才化险为夷。哪知叶方恒又派刺客追杀他。而顾炎武 “欲明天下郡国利病之真实形势,以印证其少年之所学”(《亭林文集》)。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四十五岁的顾炎武北上山东,开始了北方游历的生活。
顾炎武第一个到达的是北方复社的中心——莱州。顾炎武在十七岁的时候就加入了这个主张改良、抨击时政的社团。到莱州后,顾炎武与当地复社领袖赵士完和任唐臣定交,而日后顾炎武在山东所结交的人物,也主要与复社有关。
自此以后,顾炎武几乎游历了山东的各个地方,自莱州出而即墨、潍县、青州,西至济南府及下辖的章丘、长山、邹平、济阳、长清以及德州、泰安、曲阜、兖州等地,并且对各地的风物人情都有所研究。各地的名胜古迹,例如崂山、泰山、灵岩寺、孔府、苏禄王墓等更是他的必游之处。
在游历期间,他广泛结交山左名士,但一般的达官显贵,他都避免往来,其所结交的山左人物,多是学人和布衣隐士。其中来往最为密切的,当属德州的程先贞、新城的徐夜、济阳的张尔岐和曲阜的颜光敏。程先贞乃前明遗老,亦是复社成员,著有《海右陈人集》、《燕山游稿》等著作,是顾炎武在山东联系最为紧密的朋友。徐夜是清初诗人,曾参与抗清斗争,终身不与清廷合作,与顾炎武遭遇相似,惺惺相惜。张尔岐是有清一代的经学大家,与顾炎武多以书信形式往来,在学术和社会问题上多有交流。颜光敏为颜回的六十七世孙,号称“康熙十子”之一,与顾炎武情同手足。另外,邹平人马骕也很值得一提,其《左传事纬》和《绎史》是史学界的两部巨著。
由张穆的《亭林年谱》可知,顾炎武在山东结交的主要人士,有二十一人。这些人物,多为入清以后隐而不仕或者虽然入仕却有一定操守的人。顾炎武的志趣气节由此可见一斑。
两处田产 两个官司
顾炎武于康熙四年(1665年)由德州入济南,在章丘大桑家庄置田十顷作为休憩之所和衣食之源。顾炎武虽然经常外出游历各地,考察边关塞川,联络抗清志士,但是始终把这个建筑在桑树园边的小小村落作为自己的依托。然而正当他积极筹措抗清事宜时,历史上著名的“黄培诗案”发生了。
黄培诗案,指的是明末清初山东即墨姜元衡因不满其主黄培而状告黄培刊刻逆书的案件,牵连数百人,历经四年,为清初北方最大的文字狱。顾炎武因受此案牵连,于康熙七年(1668)三月在济南入狱,通过自己的据理力争和亲朋好友的营救,在九月被开释出狱。经过此事,顾炎武深感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对山东印象一落千丈。此后数年,除了与程先贞等几位好友小聚和年终度岁之外,顾炎武很少留在山东。
正在顾炎武深陷黄培诗案的同时,他在章丘的田产又出了问题。这处田产是因为当地地主谢长吉欠了顾炎武的债才抵押给他的,而顾炎武之所以被牵连进黄培诗案,后来知晓是谢长吉勾结姜元衡陷害他,妄图收回这十顷良田。康熙八年,谢长吉趁黄培诗案之余风,控告顾炎武强占其产业。虽然经过官府审讯,顾炎武最终赢了官司,但也搞得境况潦倒。而且因为这场官司,顾炎武在章丘需要暂时回避,只能在山东汶阳再购一处田产。
多部著作 一桩公案
顾炎武在山东期间,究竟有多少著作,恐怕很难一一细数。就他自己所说,象著名的《日知录》、《音学五书》、《肇域志》、《金石文字记》等,基本都是在山东完成的,并将《肇域志》中的山东部分删改为《山东肇域记》六卷。其他如《岱岳记》等,虽经刊刻,却已经失传。
在专写山东的著作中,刊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数《山东考古录》一书。原来顾炎武北上山东,于游历间“登危峰,探窈壑,扪落石,履荒榛,伐颓垣”,将实地考察与历史文献相印证,发现不少谬误,于是在顺治十八年写成此书。顾炎武在该书中考辩灵岩古寺,谈论泰山无字碑等众多古迹,解释崂山之名源。重要的是,通过作者的实地勘察,已经明确指出了齐长城的起止地点,孟姜女所哭亦为齐长城。现在看来,也实属难得。
受《山东考古录》的影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叶圭绶完成了《续山东考古录》。叶圭绶说到:“余十七岁时,读顾征君炎武《山东考古录》,辄叹精核得未曾有。”由此可见此书影响之深远。
但此书既成,却又引出一桩学术公案。这件事是由山东广饶县人,文学家李焕章所起。有好事者借李焕章之名写了一篇《与顾宁人书》,与顾炎武辨证山东地理。顾炎武看到这封信后,当即写了《谲觚十事》一文,措词十分激烈,与之辩论。后来,顾炎武得知为他人挑拨,在读过李焕章著作以后,反而与其成为好友。他赞誉李焕章“性情归元始,文章入上乘”。并与李焕章约定:“我两人谁后死,墓门之石勿相忘”。及顾炎武病逝,李焕章获悉这一噩耗,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恨自己年老抱病不能千里赴丧,愧对好友。于是撰《遥祭顾宁人先生文》一篇,设祭痛悼挚友的亡灵。
文化巨擎 影响深远
顾炎武在山东的足迹,始终与学术文化相伴随。这些活动,从文学、史学、经学、金石学、地理学等方面对山东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先是在顺治十六年自居庸关至邹平,与马骕等人编纂校订《邹平县志》。继而于康熙六年受兖州府李刘年的邀请,在知府衙门内删定了《近儒名论甲集》,谈论经学治术。康熙十年(1671年),清帝诏令天下修志,以汇成《大清一统志》,因而各地遍开修志之风。顾炎武遂在十二年四月至德州,受程先贞所邀参与修订《德州志》。是年八月,顾炎武校订完《德州志》后,在徐夜的推荐下来到济南参与修订《山东通志》。李焕章在《蒿庵集序》中记载,顾炎武主修“古迹山川”,薛凤祚主修“天文分野”, 张尔岐主修“济南以北人物”。在当时,可谓山东史学界一时的盛事。
顾炎武足迹遍布齐鲁,所搜集的齐鲁金石有五十种之多,且评论著述,多有创见。自顾氏后,山东金石学迅速繁盛,如桂馥、陈介祺、许瀚、王懿荣直至现代王献唐等人无不受其影响。他还与张尔歧探讨礼学,《日知录》中的一些礼仪观点,就是汲取于张氏之说。顾炎武与莱州任子良、长山刘孔怀又有音韵学之谊,他的《韵补正》一书,就是在任子良的帮助下完成的。
除此以外,他还在德州设席讲授《易学》,持续时间有四个月之久。而顾炎武一生,却是主张坚决反对讲学的,所以能有如此破格之举,也可见其对山左学风的高度重视。
顾炎武旅居山东数年后,渐生去意。一方面是由于对山东印象失落,山东地方挚友渐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顾炎武的外甥徐氏兄弟依附权贵、恃富而强的作为令其不耻,徐氏幕府中有许多蝇营狗苟、阿谀谄媚之人,使顾炎武不愿与之同流,所以想与徐氏兄弟保持距离;再加上陕西关中等地物产丰盈,当地人重学好义,民风淳朴,并聚集着顾炎武的众多好友。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康熙十六年(1677年),顾炎武从北京至德州,与李浃、李源等人谈论诗文易经之后,终于离别山东,西去陕西华阴不再复还。最终,病逝于河东曲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