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标题    课程基地    史地专题    顾炎武《山海关》

图说市一中

奖学金纪念碑
奖学金纪念碑
独立支部纪念碑2
独立支部纪念碑2
校史馆
校史馆
学校风景
学校风景

近期热点

顾炎武《山海关》

创建时间:2016-04-30

      山海关城,东距沈阳400公里,西距北京300 多公里。北高山险赫,南渤海涛涛。形势险要,又有万里长城把山、海、关连成一体,如虎踞龙盘,控制海陆咽 喉。<<畿辅通志>>称山海关的形势为:“长城之枕护燕蓟,为京师屏翰,拥雄关为辽左咽喉”。故素有“两京锁鈅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此话道出了 山海关在军事位置上的作用。山海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一万五千多人,修水平、界岭等三十二关 ,见此地“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于是建筑长城,建造关隘,设立卫所。嘉靖<<山海关志>>对此记载:“国朝洪武十四年,创建城池关隘,名山海关” 山海关南距渤海5公里,北距角山3公里,矗立于山海之间,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城的建筑,颇具匠心, 是稀有的奇作。整个城池规划为四方形,周长4.6公里,城高12米,厚7米,东墙顶宽15米多,可“十人同行,五马并骑”。城 墙内部土筑,外用砖砌。城没四门,“东曰镇东,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远,俱设重键”。水门3个,居东南、西南、西北三隅,以泄城中积水。城外四周浚 有护城河,平常蓄水,战时防敌。城四门上各有箭楼。南、西、北门箭楼已圯毁,东门箭楼(即天一第一关城楼)仍存。此外,在东面城墙上还有临闾楼、威远堂、 牧营楼、靖边楼,均为防卫所用,它们与天下第一关城楼五楼鼎立,素有“五虎镇东”之称。 为了防御体系的完备,关城东、西门外,各筑有东罗城、西罗城;城南北筑有南翼城、北翼城;城四门处建有瓮城;东门外,有城堡、峰火台多处。这样,山海关城 及其左近军事设备,构成了古之军事建筑群。确实大有“山海关关山海”之势。所以,从明清到军阀混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曾经发 作过多次战争,成为军事上控制东北和华北的咽喉地带。

     山海关的四面均开辟城门,东、西、南、北分别称“镇东门”、“迎恩门”、“望洋门”和“威远门”。四门上原先都筑有高大的城楼,但目前仅存镇东门楼。东门 面向关外,最为重要,由外至内设有卫城、罗城、瓮城和城门四道防护。城门为庞大的砖砌拱门,位于长方形城台的中部。城台高12米,其上的城楼高13米,宽 20米,进深11米,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重檐歇山顶建筑。城楼上层西侧有门,其他三面设箭窗68个,平常以窗板掩盖。在东面屋檐下还高悬一块庞大匾额,上 书“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为明代进士萧显书写,每字高1.6米,字体苍劲淳朴,是山海关城的意味。

       山海关城内原建筑颇多,如东门内侧建有兵部分司、递运所、守备厅;城西北域内建有山海卫、察院、操场等;还建有太傅庙、城隍庙、儒学等;东大街上有“兵局 部司坊”、“东北第一关”两座著名牌坊和街中央的钟鼓楼等,因年久失修和战乱已大部无存,现存的只需一些遗址和部分民居。清真寺也为近年复修。  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关,以它古老的身世,记载了600多年来的沧桑变化,成为历史的见证。而今,它仍以其瑰丽的英姿,屹立在渤海之滨、长城之首,展现着祖国 雄伟绚丽山河的景观。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万里长城山海关发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山海关建于明朝,传说关城建好之后,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奉命为山海关安上匾额。为雄关题匾,应征的高手自然很多,但无论是谁,字写出来,朝那三丈多高 的城楼上一挂,不是显得懦弱严肃,就是笔锋呆板繁琐,怎样也难与雄关虎踞的气势相匹配。后来,有人提出,本地进士,大书法家肖显可担此重担,但此人架子很 大,请他来写并非易事。主事看到当时的情形真实已无人敢试,只好硬着头皮上门了。 

  肖显果真不随和,固然他终于允许了这事,却同时提出一个条件——何时写好,何时送去;不要敦促,不要勉强。主事一想,就五个字,大不了五天半旬的,不催就不催吧,于是允许下来。 

      不料二十天过去了,还没见一个字的影子, 主事有点着急了,偷偷派人去探听,只道是老先生天天在家欣赏名家字画;又是二十天过去了,探听的人说先生成天背诵 诗词,因有言在先,主事只好耐着性子等下去;一晃又是一个月,刺探的人说老先生早已弃文习武,每天在后院练功。主事再也忍不住了,命人抓来肖显,准备治他 的罪,不料正巧圣旨到了,恳求三日之内完成匾额,主事一下子急坏了,他只好对肖老先生左赔一个不是,右赔一个不是。肖显见状,长叹一声“蒂不落,瓜亦难熟 啊”,叹罢,他让人垒起一个垫台,把八丈长的木匾靠在墙上,叫一切的人都来磨墨,之后,他让人取来那支特制的长柄大笔。只见他在匾前来回踱步,徘徊良久, 猛一操笔,饱蘸浓汁,疾步走到匾前,屏声凝神地写起来。一时间,人们觉得老先生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如使棍挥刀般狂舞,落笔提笔,如飞燕掠食,运笔似力拔 干钧,把每个人的眼睛都看直了。  不到一刻,“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落到了匾上,顿时,高大的门厅都矮了半截。当人们喷喷赞扬的时分,肖先生悄然在摇头,他并不满意自己的手笔。原来他想用 一个月研讨前人墨宝,摆布好五字结构;第二个月读古人诗词,涵养气势开阔胸襟;第三个月锻炼臂力,写起来潇洒自如。可惜时间仓促,准备缺乏,笔力神韵都有 欠缺,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但是直到今天,我们看到这几个结构端庄,笔锋峻拔的书法作品都不由得从内心赞扬。

    关于山海关的诗作很多,内容丰厚,颜色纷呈,它们从不同角度描画了山海关的景观、史事和表达慨叹,勾勒出不同时期的历史画卷。

     一、明代前期的山海关诗,多为赞誉关城的险要和景观的绚丽。弘治初年,顺天巡抚闵的《山海关》诗:“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长城远岫分上下,明 月寒潮共往还”,热情洋溢地讴歌了山海关风光的雄奇。嘉靖年间,“后七子”领袖李攀龙送著名涛人王世贞赴辽,写了《塞上曲?送王元美》七绝。“燕山寒影落 高秋,北折榆关大海流。马上白云随汉使,不知何处不堪愁”,表现了诗人快乐的心境,对山海关景物充溢向往之情。

   二、明代后期的山海关诗多写战争。隆庆至万历初年,爱国名将戚继光镇守蓟镇长城一线长达16年。他曾率兵出关作战,写了《出榆关》诗:“前驱皆大将(大 将,炮名),列阵尽元戎(元戎,炮名)。夜出榆关外,朝看朔漠空”,反映了当时军威之壮。万历中叶,女真族崛起,东北多事,黄洪宪《山海关》诗:“长城古 堞俯沧瀛,百二河山拥上京。银海仙槎来汉使,玉关秋草戍秦兵。星临尾部双龙合,月照平沙万马明。闻道辽阳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表达了作者请缨杀敌报 效国度的壮志。明末,山海关有督师、经略常驻,统率重兵与后金(清)作战。大学战士部尚书蓟辽督师孙承宗写的《重登山海关城楼》:“甲胄诗篇少,乾坤戎马 多。幻仍看海市,壮拟挽天河。塞上人先老,山头月奈何。群雄骄语曰,一剑几经过。”表达了人生易老、报国任重、壮志未酬的慨叹。

    三、清代前期的山海关诗作,多反映时期的剧变、民生疾苦及个人遭遇,语多沉痛。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五言长诗《山海关》是一首怀古诗。全诗36句,前10句 写山海关的始筑及险要的天文形势;中16句,叙阐明清之战及名将对山海关防务的运营;后10句,写吴三桂迎清兵入关及明亡后山海关环境的悲凉。作品古雅平实,大方生哀。陈天植、王模的诗则是把山海关作为一个古战场来凭吊,表达对李白成农民军与吴(三桂)清联军鏖兵的慨叹:“疆场百战地,烟火几家残”(陈天 植《山海关》);“荒沙寒白骨,新鬼啸黄泉”、“前年百战地,遗恨至今存”(王模《榆关》)。尤侗的长诗《出关行》真实地反映了清初京畿闹饥馑,清廷招募 穷苦百姓经由山海关向辽东移民,百姓扶老携幼,哭泣上路的情形:“出关去,往辽东,诏徙十万填新丰”; “白头龙钟扶老翁,红颜伶俜携儿童”;“亲戚坟墓天一方,惜别临歧泪如雨。”

     清初,发配到东北的文人路经山海关多有抒怀之作。如诗僧函可流放沈阳时写的《宿山海关》诗:“重关犹未度,破衲早生寒。大海依然险,危峦空白攒。乡书万里 绝,鼓角五更寒。敢望能生入,回头认真看。”诗人吴兆骞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时写的《出关》诗:“边楼回望削嶙峋,筚篥喧喧驿骑尘”,“姜女石前频 驻马,傍关犹是汉家人。”都深沉地表达了对中原故国的眷恋。

    四、清代中叶以后,写山海关的诗相对较少,但也有些诗连着时期风云。萧德宣的《山海关杂咏》组诗吟咏了鸦片战争前夕山海关的风土民情及军事政治情况:“小 车轧轧独轮摧,男女咨嗟面色灰。问是贫民勤服苦,一年一度出关来”。“副军独领驻防营,坐拥辕门大纛明。一片荒芜南北翼,最无生计是旗兵”。鸦片战争前 夕,思想家魏源写了《山海关》五绝;“严城当子夜,百道起边声。岛屿天风起,如闻鸭绿兵。”正确预见到帝国主义将对我国中止武装侵略,表达出深深的忧国忧 民之情。

     山海关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军事关隘,阅历过无数次战争洗礼,硝烟不时。明末闯王李自成与奸贼吴三桂及清军的决战就发作在这里。明崇祯十七年 (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进驻北京坐上“金銮殿”之后,并没有觉得天下已然安定。由于这时驻守在山海关的蓟辽总兵吴三桂,还握有重兵,对大顺政权 构成严重要挟。李亲笔写信给吴,劝他归顺农民起义军,并派特使携带大量财物和银两去犒赏吴三桂的人马。起初,吴三桂见大势已去,欲接受招降,归顺李自成, 可后来又听说农民军进北京后拘禁了他的父亲和爱妾陈圆圆,便“冲冠一怒为红颜”,向清军首领多尔衮乞师求降,割发称臣,并拱手献出了山海关。消息传到北 京,李自成气愤之极,遂于四月一日亲率10万农民军挥师东征,直杀山海关。李自成充分应用山海关一带的地形,采取三面夹攻的战略。起初,农民起义军势不可 当,所向无敌,把吴军围得风雨不透。吴三桂几番突围均未得逞,已到山穷水尽地步,关城指日可破。正在这危殆关头,清摄政王多尔衮突率14万大军从侧翼向李 自成扑来,加之大风骤起,飞沙走石,在清军和吴三桂分离夹攻下,人数上处于优势的农民军,经过一天的英勇鏖战,终因寡不敌众而被迫于二十六日退回北京。从 此,李自成指导的农民起义军由盛到衰,清军大举入关,占领北京,树立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山海关老龙头是 这段海岸上可以停靠船只的三处中央之一,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的船只就是开到这里并由此登陆的。当时,老龙头虽为清朝的山海关防卫重地 之一,岸上筑有炮台,置有铁炮,并派重兵镇守。但是,当八国联军的舰队开来之时,可恶的提督郑才盛不是奋力抗击外敌侵略,而是采取不抵御政策,命令各营清 军,对空鸣枪三响,拿下炮闩,仓惶逃窜,把价值几十万两白银的大炮和弹药,拱手送给了侵略者。今天,遗弃在海岸线上的“镇海侯”大铁炮,以及炮台遗址等, 即是对当年清军不抵御行径的无情控诉。

     本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起了“九·一八”事故,侵占我国东北。1933年元月1日至3日入侵山海关。中国军队奋起抵御,中日两军鏖战山海关。这就 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榆关抗战”(山海关古称榆关),从此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日军侵占山海关是早有预谋的,由于当时日军已占领了我国东北的大片疆 土,进而想占领山海关,一是可以扼辽冀之咽喉,封锁东北边境,阻止我东北义勇军从这条道路上经过,防止张学良的东北军对辽西一带可能的进袭,使日军攻热河 之战无后顾之忧;二是占领山海关和攻取热河之后,山海关和热河可以遥相呼应,为尔后发起更大范围的侵华战争构成有利的战略态势。因而山海关阻击战就成为关 系到中华民族危亡的一次无足轻重的战役。

    1932年的11月至12月间,日本关东军沿辽西走廊向山海关方向转运兵力。由皇姑屯至山海关之间的每一个车站均分驻重兵把守,空军还在前线修建机场。以 旅顺为基地的日本津田第二遣外舰队,还派出军舰10余艘,游弋在秦皇岛外海面上,可谓海、陆、空军俱全。12月8日,关东军挑起了炮击山海关事情,揭开了 山海关之战的序幕。

    12月8日,关外日军步兵第五联队装甲列车一列,开至山海关车站东端长城缺口,向城内射击,旋即西进至石河桥西端,继续向城内发炮。9日晨6时,日军又派 飞机两架,飞临山海翻开空骚扰侦查,还派遣200余名战士向九门口方面运动。我方对日方的寻衅提出严重抗议。并经多方交涉无效。1933年的元旦下午2 时,日军守备队通知日本在山海关的侨民,在5小时以内悉数退入南海日军兵营。这预示着将有大的行动。首先,日军便衣队先从山海关南门外向城门中国哨兵射 击,意欲冲入城内占领县城。我哨兵开枪将其击退。这是双方大战的开端。当晚12时,日军步炮分离部队约3000余人,占领山海关车站至二里店一线,日军守 备队向南门发起进攻。1月2日上午8时许,日军70余人在南关以机枪及平射炮向城上我守军射击,掩护登城。30余名日军用木梯攀爬城墙,向城内抛掷手榴 弹。守城军以手榴弹回击,将攀爬日军击退。10时许,敌军3000余名,野炮40余门,向中国守军阵地中止猛攻。另外还有日机8架,铁甲车3辆,坦克车 20余辆,向城内狂轰滥炸。守城部队浴血奋战,冷静回击,击毙日军数十名。至午后4时,将进攻的日军击退。

  1月3日,日军投入了新的大范围的兵力,向山海关发起了更为猛烈的进攻。上空有8架飞机,还有两艘兵舰发炮作掩护,大有炸平山海关之势。我守军以步枪、机 关枪、迫击炮迎头痛击,誓死抵御。面对着强大、残暴且武器装备精良且儿倍于我的敌人,守卫山海关城的安德馨营,在敌炽烈炮火下,与敌人中止了殊死搏斗,誓 死与关城共存亡。终因敌众我寡,为英勇保卫山海关,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写下了抗日战争史上悲喜交集的一页。固然日军的铁蹄越过了山海关,但中华民族的优秀 儿女用血肉筑起的民族肉体,是任何力气也摧不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