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标题    课程基地    苍生为念    顾炎武强调厚生为本

顾炎武强调厚生为本

创建时间:2015-10-07

许苏民

    正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无不具有两重性一样,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有其两重性,对此,顾炎武有很深刻的认识。

    《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三十二引《歙县风土论》,把明朝嘉靖前后看做是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详细记叙了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风气的变化。从明代开国到弘治年间,整个社会尚且笼罩在一片田园诗般的纱幕之中,“妇人纺绩,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而到了正德末、嘉靖初,则出现了“商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赀交接,起落不常”的情形;到了嘉靖末、隆庆间,已是“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贸易纷纭,诛求刻覈”的状况;到了万历年间,“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这一社会关系变化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呈现出来,乃至出现了“贪婪罔极,骨肉相残”的局面。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诈伪萌矣,讦争起矣,纷华染矣,靡汰臻矣”,“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正是一幅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天下郡国利病书》)

    最令顾炎武感到不平的是社会底层的手工业工人的遭遇。他在详细记录了四川井盐的制取工艺后,感叹地写道:“嗟乎!一井之成,其次第节目如此,亦云劳矣!乃劳归灶丁,利归商贩,富灶任逸,佣灶任力,终岁穷日,疲竭若何,而征输又告急矣! 至有坍塌而干赔国课者,有逋负而逃徙流离者……”(《天下郡国利病书》)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来到世间,每一个毛孔里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真实写照。

    面对这种情形,将何去何从?除了向富人们的道德良知呼唤、向官员们呼唤“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以外,还有没有办法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社会的道德危机?顾炎武的回答是:“欲使民兴孝兴弟,莫急于生财。”他又说,要改变“世变日新,人情弥险”的状况,使民风重返淳厚,“必以厚生为本”。他似乎已经意识到,只有通过发展经济,使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起来,从而使得人们不需要“机智”和“奸伪”就可以满足其对于“厚生”的要求以后,才有可能使人性在更高的基础上重返原始的淳朴。

    基于以上对道德与经济之关系的认识,顾炎武反对以“道德”的名义阻碍和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确认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例如,杭州素以旅游业发达著称,市民们多赖此为生,可是官府却经常以“整顿风俗”为名,对市民们的商业活动予以取缔。对此,顾炎武在《肇域志》中引用了王士性《广志绎》卷四的有关论述,指出:“游观虽非朴俗,然西湖业已为游地,则细民所藉为利,日不止千金。有司时禁之,固以易俗,但渔者、舟者、戏者、市者、酤者,咸失其本业,反不便于此辈也。”在顾炎武看来,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的繁荣和市民生计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杭州市民来说,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商业活动就是他们的“本业”。可是官府却以整顿风俗为名来破坏市民的生计,使市民们因此而失其“本业”,从而也就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他的这一观点,显然是合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大趋势的明达之论。

 

作者:l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