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标题    课程基地    博学有耻    顾炎武读书的故事

图说市一中

奖学金纪念碑
奖学金纪念碑
独立支部纪念碑2
独立支部纪念碑2
校史馆
校史馆
学校风景
学校风景

近期热点

顾炎武读书的故事

创建时间:2015-10-06

张亮

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学问渊博,被后世称为“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有如此成就,与他从小勤奋好学、热爱读书是分不开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读书的重视。

但少年时期的顾炎武,读书没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时拿起一本书只是翻翻目录和纲目,浅尝辄止。有一次,祖父看到顾炎武在读《资治通鉴》,就想考考他。祖父问顾炎武《资治通鉴》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什么?顾炎武由于没有深入阅读与思考,嗫嚅了半天也回答不上来。祖父郑重地告诫顾炎武,年轻人读书千万不能浅尝辄止,为图省事而只浏览纲目。这种读书态度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是不足取的。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对待它。祖父的话深深触动了顾炎武。于是他开始反省自己,并逐步摸索出一套读书方法,顾炎武将其称为“自督读书法”。具体做法是:首先,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必须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这样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然后,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读书笔记,写下心得体会;最后,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在温习读过的书籍时,他给自己立下规定,每天要温习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顾炎武的学生潘耒(1646-1708)对老师读书的勤勉扎实有过评价:“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出必载书数簏自随,旅店少休,披寻搜讨,曾无倦色。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顾炎武的阅读兴趣也很广泛,清人全祖望(1705-1755)在《亭林先生神道表》一文中,强调其“于书无所不窥,……自崇祯乙卯后,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前辈文编、说部,以至公移、邸抄之类。”

顾炎武如此勤学习,十多岁时就把一部令人望而生畏的《资治通鉴》读完,并且全部抄了一遍。到四十五岁时,已经读了各类书籍几万卷。昆山所能找到的书都被他读完了,至今还流传着“昆山无书”的美谈。为此,顾炎武的朋友还特地为他写了一篇征求天下书籍的启事,请求天下藏书者,借书给顾炎武读。其友人杨彝(1583-1661)、万寿祺(1603-1652 )等联名作《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这篇启文相当于一份私人介绍信,简要叙述了顾炎武的家世及其治学功力,希望“当世之大人先生”在顾氏“北学于中国”时,为其著书立说提供方便,提供天下好书、名书。在这份启文上签名的有王猷定(1598-1662 )、毛骙(1620-1688 )、顾有孝(1619-1689 )、王潢(1593一1676)、潘柽章(1626-1663)、顾梦麟(1585-1653 )、陆圻(1614-?)、吴炎(1624-1663 )、王锡阐(1628-1682 )、方文(1612-1669 )、归庄(1613-1673 ) ,丁雄飞(1605-1662)、吴任臣(1628-1689 )、戴笠(1596-1672)等二十一人,皆为当时江南著名的文人、学者。

    带着这份启文,从四十五岁起,顾炎武先后到过鲁、冀、晋、陕等省,一边阅读未读过的书,一边拜访明朝遗老,考察地理形势和经济资源。在旅途中,他用骡马驮着几箱书,遇到关塞、亭障等兵家必争的险要之地,就亲自考察,并向老兵退卒询问有关情况。就这样,他到处跋涉,边调查,边读书,行程二三万里,读书一万多卷,写出了一部卷帙浩繁的《肇域志》,专论山川要道边防战争之事。书中有关边防战守的部分,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此外,顾炎武在天文、历算、地理、历史、音韵、金石、考古等许多方面都很有研究,著作甚富,除《肇域志》外,还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名著,传于后世,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学者。

 

作者:l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