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标题    课程基地    反腐倡廉    治军之道,本于廉耻

治军之道,本于廉耻

创建时间:2015-10-03

“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

“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

“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据史料记载,明朝崇祯元年(1628)七月,辽东宁远军发生哗变事件,起因是四个月不发军粮,为了讨要军粮,一些军士把当时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在辽东做巡抚的毕自肃给抓了起来,逼他向上奏朝廷,请户部赶快下拨军粮,毕自肃不得不照办,但是,户部还是不发军粮,于是军中群情激愤,一些强悍的军士手执大刀,冲进将帅办公的幕府,把巡抚毕自肃以及总兵朱梅、推官苏涵抓起来扭送到城门的谯楼上,对他们施以拳脚棍棒,以至巡抚毕自肃被打成重伤。 

后来,为了息事宁人,将帅府尽其所有并向商民借贷五万,凑足了七万两银子,作为粮饷发给军士们,才算把事态平息下来。事后,毕自肃引咎辞职,次月自杀,同月,督师蓟、辽的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袁崇焕到达辽东,逮捕了参与兵变者十五人并斩首于集市,又斩杀了中军吴国琦、惩办了参将彭簪古,并罢免了都司左良玉等四人。然而,户部仍旧不发军粮,结果又引发锦州兵变。幸好这次兵变规模较小,很快就被袁崇焕平息了。

宁远、锦州两次兵变都是因为户部不发军粮而引起的,到了十月,崇祯皇帝罢免了户部侍郎王家祯的官职,这是责罚户部筹措军粮不力所采取的一个措施,也算是对辽东边防军的一种安抚吧。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明代户部尚书为正二品,主要掌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户部侍郎为正三品,是负责户部管辖范围内的稽核、会计、统计等具体行政事务的。明末崇祯初,辽东边防军连续发生兵变事件,事关户部,崇祯皇帝追究户部的责任,削去户部侍郎王家祯的官职,这自有一定道理,可是,为什么辽东边防军都闹到这种地步了,户部却还是不发军粮呢?实际的情况是,此时户部根本就无粮可发!

据史料记载,辽东兵变之际,担任户部尚书的毕自严(1569-1638)刚刚履任,这个时候,明朝国库已经空虚了,中央政府每年赤字达到130余万两白银。造成国家财政崩溃的原因很多,一是早在崇祯皇帝即位以前,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长期肆行腐败,国库已经被他们侵吞挥霍一空;二是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大量本来由政府经营的官田被地方豪族侵占了,中央根本收不到这些被占官田的赋税;三是军队里普遍存在着各级长官虚报兵员人数的情况,户部下拨的兵饷就这样大量地被这些腐败军官以吃空饷的方式私吞了。

顾炎武很早就养成了读邸报的习惯,所以对明末的时政大事很了解,他在《日知录》中所提到的“辽东之事”,应该就是指崇祯元年先后发生在宁远和锦州的两次兵变事件。顾炎武对这些事件的背后原因显然心知肚明,他认为辽东兵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从政界到军界普遍流行贪污腐败的官风,更认为明末最终边关不守,以致中原沦陷,政权颠覆,其根源也是在于明末腐败的政治和官员的贪求,所以才发出这样的感叹:“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作者:l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