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原标题:建设好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贯彻落实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校长 王志家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于2014年3月26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纲要》指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我校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是多方面的,不但承担爱国主义、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教育的重任,也是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
伟大的爱国学者、大思想家和儒林楷模顾炎武,是昆山乡贤、江苏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者。他不仅学问大,而且人格高,其屈原式的民族气节,尤为后人所景仰。顾炎武学问与其人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之在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和特殊的地位。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核心的顾炎武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深挚的家国情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顾炎武表现出独特的爱国精神。他放弃科举,奋勇投入江南人民的民族保卫战争,从事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实学。为了民族的复兴,他弃家游学北中国,出入险阻,坚贞不渝。身处“沧海横流,风雨如晦”的时代,他始终沉着坚定地思考时代提出的民族复兴的思想文化主题,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上下求索,殚精竭虑。《纲要》强调,高中生应该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顾炎武坚定的爱国思想和理性的爱国实践,具有永恒的价值,仍是今天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源泉。这与《纲要》提出的教育要求高度契合,为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也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的十分恰当而有效的方式。
顾炎武之所以卓越不凡,不仅仅因为他是大思想家和爱国者,还在于他终其一生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在于他对民生的关怀。他所思所论,以天下苍生为念,令人肃然起敬。他的思想重心在民间,在平民百姓,在他看来,使“匹夫匹妇被其泽”才是人生价值的归宿,不为民生着想,就是“无本之人”。顾炎武在哲学、伦理道德、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思想中,都倾注了对民生、对社会、对人与自然、对他人的关怀与关注。《纲要》强调,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在这些方面,顾炎武都是可以风范千秋的楷模,足以垂范后世。以顾炎武“仁以为己任”的天地大爱情怀感染高中生,升华他们的理想和境界,对于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有裨益。
顾炎武是中华民族一座高耸入云的道德丰碑,他的圣贤风范和耿介绝俗永泽后世。顾炎武把“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为学宗旨与处世之道,体现了他所倡导的朴学学风和人格塑造的内在一致性。顾炎武之所以超迈前贤,伟然自立,就在于以言耻为先,将为学与为人合为一体,并作为他的毕生追求。顾炎武始终以儒家君子甚至圣人的人格标准约束自己的治行,是“中华十大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勤、恭、省)的典范。顾炎武一生耿介绝俗,不与流俗合污,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历来受后世推崇。梁启超称顾炎武“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说“他的感化力所以能历久而常新者,不徒在其学术之渊粹,而尤在其人格之崇峻”。顾炎武是道德、学问兼备的大儒,他严谨规范的学术道德和虚怀若谷的治学精神所折射出的高尚人格和道德风范,是后世学习的榜样。《纲要》强调,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以顾炎武为榜样,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对于完善高中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意义不言而喻。
《纲要》指出,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方面,我校课程基地已经进行实际操作,课程基地基础教材《人师顾炎武》课程标准和已经正式出版的教材《人师顾炎武》充分注意并贯彻了这一精神。
《纲要》指出,要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并正在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我们组建了以“李彬名师工作室”为支撑,以历史教研组为核心的课程基地教研团队,并聘请高校专家和中学特级教师为顾问,定期对核心团队进行培训,目前已有南京大学许苏民教授、苏州大学周可真教授和泗洪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周明莅校进行专业指导。
《纲要》还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阶段,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我校课程基地两位专家顾问的见解与这一要求的内涵高度一致。苏州大学周可真教授说:“我们研究顾炎武思想,本质上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不应该只是流于空洞的口号或停留在一般的原则上,而是应当务实地将这种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应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服务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南京大学许苏民教授在课程基地揭牌仪式讲话中说:“20世纪有远见的西方学者认识到,中国哲学既比德国古典哲学优越,也比英美经验论高明。因此,我们的文化自信是有充分的世界历史依据的。”他还说:“爱国,就必须具有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像顾炎武那样博学于文,熟悉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像顾炎武那样博学于文,还要具有顾炎武那样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批判性思維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像顾炎武那样行己有耻,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我们的民族气节,任何时候都要维护我们的人格和国格。我们要通过学习顾炎武,来培养我们的人格和国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守住我们的道德底线,从而以新一代中国青年的良好形象向世界证明,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因此,我们有信心也有责任把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建设好,以更好地贯彻执行《纲要》提出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要求。
最后,引用周可真教授的一段话,以提高我们建设好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的自信:“顾炎武时代遂可以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从而,顾炎武作为属于他那个时代的第一流人物,其思想和立身处事在某些方面便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或者至少能给我们以某种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