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标题    课程基地    基地通讯    课程基地必修教材《人师顾炎武》课程标准

课程基地必修教材《人师顾炎武》课程标准

创建时间:2015-12-03

 昆山市第一中学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必修教材

 《人师顾炎武》课程标准

昆山市第一中学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编写

2015年3月

第一部分 前言

为了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精神,结合学校德育为先、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实际,我校决定建立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强调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并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在2014年9月建校九十周年之际,我校启动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创建工作。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建设,是我校长期的文化教育工程,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必修教材《人师顾炎武》是软件建设的核心。

《人师顾炎武》这本教材既是我校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建设的教学根基,也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重要举措,其地位和意义十分重要。

一、课程性质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始终是我校重要的办学理念,这与顾炎武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高度一致。

社会责任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德育教育内容。当今,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责任与使命教育,在某些国家甚至作为战略性的任务来执行。我国也很重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他们的精神价值选择,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否强烈而牢固,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现,更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息息相关。

如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关心社会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使其度过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意义的人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人师顾炎武》这门课,就是以顾炎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人格风范和脚踏实地的学风为主题,通过“人师”顾炎武的思想和精神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了解顾炎武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伟大一生的同时,提高道德素养,升华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并内化为精神动力,外化为亲身实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文支撑。

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人师顾炎武》这本教材,还要结合高中生的实际,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人师顾炎武》属于人文课程,立足于人文,升华于人文。充分利用顾炎武在文学、史学、地理学、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卓越成就,结合高中语文、历史、地理和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实际,把顾炎武辉煌的一生、渊粹的学术成就和不朽的傲岸人格渗透给学生,以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实践能力,是《人师顾炎武》这门课的核心理念。具体如下:

第一,突出顾炎武的历史地位,使学生意识到,这位伟大的乡贤,不但是昆山的骄傲,更是值得学习的楷模。结合前人及专家学者的评价,我们为顾炎武的定位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和文学家;昆山乡贤,江苏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中华民族的道德楷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者;是与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阳明、黄宗羲、王夫之齐名的“旷世大儒”,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通儒之一;在社会发展史上,他是中国社会开始从古代向近代转变的特殊历史时期伟大的启蒙学者;当祖国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他是一位坚定而有独特思想和情操的爱国者;在学术发展史上,他是从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历史转变中一位继往开来的学术大师;在中华民族道德史上,他是伟岸的丰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第二,介绍顾炎武广为人知的两大文化贡献,使学生对顾炎武产生敬佩之情,从而对顾炎武和《人师顾炎武》这本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顾炎武的两大文化贡献是:撰写了全民族的座右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华夏儿女划了“耻”这条道德底线。

第三,叙述顾炎武颇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使学生意识到,人的一生要在理想和奋斗中前行,而不是碌碌无为,从而使他们规划好自己的未来——一个充实而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未来。顾炎武的人生轨迹是:一生辗转,颠沛流离;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放弃科举,追求实学;奋勇投入家乡保卫战,从事伟大的民族复兴事业;弃家游学北中国,殚精竭虑,著书立说,以待未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第四,介绍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和学术成就,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抱负,立志做一个有伟大意义和社会贡献的人。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是:批判专制,倡导廉政;苍生为念,厚生为本;热爱国家,复兴国家;经学、史学、文学、音韵学、地理学等方面的远见卓识。主要学术成就是:《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学术著作和广泛而深刻影响后世的朴实学风和治学精神。

第五,介绍顾炎武光辉的道德风范和公认的朴实学风,使学生重塑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学习态度,提升人格和学养。顾炎武的道德风范是: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圣贤风范,耿介绝俗。顾炎武的学风是:严谨规范,虚怀若谷;批判心学,追求实学;孜孜以求,学无止境。

第六,介绍顾炎武的名篇名句,使学生对传统语言文字产生浓厚兴趣,提升他们的国学意识。顾炎武是一代文章大家和成就巨大的诗人,学生可以把学习顾炎武的诗文,作为提高国学素养的新途径。

第七,介绍顾炎武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历史使命感和爱国精神,使学生以顾炎武的崇高精神境界为指引,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顾炎武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历史使命感和爱国精神突出表现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忧国忧民,家国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三.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高中生的学力和特点,根据课程基地的性质、任务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高中生学习顾炎武思想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

《人师顾炎武》课程分为“生平:辗转流离,逐客无家”“学术:博古通今,学行合一”“责任:普世关怀,仁为己任”“道德:怀瑾握瑜,道德楷模”“文章:有为而言,文章大家”五大板块,作为全体高一学生的必学内容。教材由五大板块、20课组成,在高一年级开课,上学期10节课,下学期10节课。

通过对《人师顾炎武》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顾炎武,认识顾炎武与时代的关系,认识人生经历、人生理想、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与顾炎武伟大成就的内在联系;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汲取顾炎武的思想精华、人生境界和责任意识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顾炎武的思想、思维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期待,通过对顾炎武的了解和学习,增益学生的生活智慧,改善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他们以顾炎武为楷模,仰先贤学先贤,做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爱思考,有道德,有远见,有智慧,有作为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光添彩。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顾炎武生活的时代、出身、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弃家北游、勤于实践、责任意识、不朽学术、交友原则、治学精神、爱国情操、民本意识、人格风范、远见卓识、经世情怀、普世情结、廉政思想、为学处世、谦虚精神、文学主张、文学成就和主要著作等。

在全面了解顾炎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从志向与方法两个角度向伟大人物学习的能力;通过对顾炎武思想和人格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提高人文思维、重塑人生理想和树立责任意识的能力;通过阅读教材,提高学生国学认知和研读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度社会责任意识不但成就了顾炎武的伟大,也是纪念和弘扬顾炎武的根本着眼点。因此,《人师顾炎武》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为核心的。这是因为:

第一,高度社会责任意识造就了顾炎武以天下大任为灵魂的爱国情怀。

顾炎武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利益至上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力量和源泉,是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他的爱国动机、爱国理念和爱国言行到处闪耀着社会责任意识的光辉,崇高而深沉。他的爱国精神难能可贵,历来为后世弘扬和学习,正源于此。

第二,高度社会责任意识造就了先生以足行万里为根基的学术精神。

顾炎武跋涉关山,调查研究,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思考。他的学术精神恰是其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凝结。他不是固守书斋高谈阔论的文人,他的生命与事业是在行走中实现的。  

第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造就了顾炎武以行己有耻为底线的傲岸人格。

顾炎武耿介绝俗的人格是大智大勇,敢于担当的体现,而不是独善其身的自娱自乐;是以天下为己任,严于律己的坚守,而不是自高自大的唯我独尊。他的耿介绝俗不是性格的偏执,而是建立在高度社会责任意识基础上的一种人生信念,反映出他天下大任的高尚情怀和天地大爱的忧世心情。顾炎武的傲岸人格与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没有高尚的人格,不可能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反之亦然。

第四,高度社会责任意识造就了顾炎武以天地大爱为核心的远见卓识。

顾炎武的思想之所以卓越不凡,是因为他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生命和人生价值归宿。济世经邦居于顾炎武价值观的核心位置,是顾炎武思想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与先贤相比,顾炎武对社会公共事务关注更为彻底,且贯穿其终生。他的远见卓识固然与他的阅读积累和超凡的才华与智慧密不可分,但最根本的还是源于先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高度社会责任意识是他博大精深思想的原动力,更是其思想历久而弥新的关键所在。

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的同时,还要以顾炎武思想为基点,突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顾炎武是公认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卓越代表,因此本教材还要承担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对高中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高中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因此,在编写教材时,还要着力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高中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高中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第二,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高中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高中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第三,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高中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高中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生平:辗转流离,逐客无家

本专题主要介绍顾炎武的家世和生平,突出家庭教育对顾炎武人生的影响,展示顾炎武在理想中不断追求的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

1.“感四国多虞,耻经生寡术”——家世及青少年时期

(1)了解顾炎武生活的时代,那是一个需要大儒的时代,也是一个孕育大儒的时代。

(2)了解顾炎武的家世、亭林的来历。

(3)认识和理解顾炎武生活的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对顾炎武的深刻影响。

(4)了解归奇顾怪和顾炎武早年参加复社的史实,认识和理解早年经历对顾炎武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5)了解顾炎武经历的家难,认识家庭变故可以改变顾炎武的生活,但是不能摧毁他的远大志向。

2.“从军无限乐,早赋仲宣诗”——投身江南民族保卫战

(1)了解顾炎武在明亡后,臣事弘光,撰写乙酉四论,探求民族复兴的途径。

(2)了解顾炎武从军苏州,起义昆山,奋勇投入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

(3)了解顾炎武作为隆武遗臣,遗恨江南,但并未气馁和消沉。

(4)认识和理解顾炎武从北方农民军的正义行动和不屈精神中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体会顾炎武强烈的家国情怀。

3.“混迹同佣贩,甘心变姓名”——大江南北秘密活动

(1)了解隆武政权覆灭后,顾炎武没有放弃抗争的理想,游于逃社,隐以商贾,以南京为中心,结交豪杰,孜孜以求民族复兴大业。

(2)了解顾炎武决定北上之前,祸起叛奴,初历讼狱,认识无常的人生对顾炎武意志的塑造。

(3)了解顾炎武在南京拜谒孝陵后,回家乡与亲友告别,踏上北游的漫漫征途,揭开他后半生25年游历生涯的第一页。

4.“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北游时期的活动

(1)了解顾炎武游学山东,北上幽燕,使他恢复故国,决不让民族沦亡的悲剧重演的决心更加强烈。

(2)了解顾炎武南返吴门,东游杭越,认识顾炎武复国壮志在现实面前的无奈,认识顾炎武从未放弃的决心。

(3)了解顾炎武往来秦晋,考察陕西和山西,把复国希望寄托在那里。了解顾炎武在那里结交的众多知己和朋友,以窥探他的人格。了解顾炎武参与创立山西票号的传闻,认识到顾炎武是一个经历丰富而且有远见的人。

(4)了解顾炎武遥祭吴潘,认识和理解在文字狱兴起的背景下,顾炎武艰难的生存环境。

(5)了解顾炎武受累诗狱并交往贰臣,但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认识和理解他鲜明的性格和内心的苦闷与煎熬。

5.“一身长瓠落,四海竟沦胥”——生命的最后岁月

(1)了解三藩起兵、抗清失败和归庄逝世对顾炎武的打击,认识到清政府对汉族人民的残酷镇压带来的灾难。

(2)了解顾炎武在复国无望后,以游为隐,矢志不渝。认识到顾炎武的文化坚守既是一种执着的精神,也寄托了自己绵绵无尽的故国之思。

(3)了解顾炎武坚拒朝聘用,不臣贰姓的精神骨气和民族气节。认识和理解顾炎武晚年的艰险处境对其内心的考验,以及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4)了解顾炎武晚年定居华阴,终老曲沃。了解顾炎武去世后的悲凉。认识顾炎武直到去世,仍怀有深厚的民族情结。

二.学术:博古通今,学行合一

本专题主要介绍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学生通过本专题,了解顾炎武阅历深广,学问渊博,著述宏富,认识顾炎武的治学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继承和弘扬。

6.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游历、治学与文化坚守

(1)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含义,及其对顾炎武治学和学术成就的巨大影响,认识行走和顾炎武后半生的生活常态,充满艰辛和探索学问的乐趣。

(2)了解顾炎武出游年表和学友表,认识和理解旅行实践和广交学友对其学问之增进的意义,并客观评价顾炎武北游。

(3)认识和理解顾炎武北游与他的金石文字研究和取得的成就,认识和理解游历丰富了顾炎武的视野,增加了创作材料的来源,也成就了他的大家身份。

(4)认识和理解顾炎武行走中的文化坚守,以及顾炎武读书、游历与治学的关系。

7.旷世学者,著述宏富——学术思想及学术成就

(1)了解作为旷世学者的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和治学路径。

(2)认识和理解顾炎武“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经学即理学”的学术路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为学宗旨与处世之道、笃嗜金石考古的原因、文献编纂实践及思想。

(3)认识和理解顾炎武的学术地位,认识到顾炎武一生,将道德、学问、文章三者融为一体,执着追求,终身以之,成为儒林楷模,在学术界有极高的地位。

(4)了解顾炎武的著述情况,特别注意《顾炎武全集》的出版和意义。

8.论道经邦,远见卓识——思想主张及理论创造

(1)了解顾炎武满怀爱国主义热情,努力建构未来民族复兴的蓝图,在哲学、史学、道德伦理、经济、政治和文学思想诸方面都做出了新的理论创造。

(2)了解顾炎武的哲学思想是对程朱陆王的双向扬弃和在更高的基础上向先秦儒学的复归。认识和理解顾炎武是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中最杰出的历史学代表。

(3)认识和理解顾炎武从现实存在的人性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来探讨最合乎人性的道德伦理规范。了解顾炎武政治思想的三大理论特色,代表了中国传统政治向近代转型的理性方向。

(4)认识和理解顾炎武的经济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近代性因素。了解顾炎武揭露宗教信仰的虚幻性,严厉批评封建统治者迷信宗教,劳民伤财。

(5)了解顾炎武的文学创作主张和他树立的学术规范与学术方法。

9.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日知录》及研读

(1)了解《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对后世影响巨大。

(2)了解《日知录》的问世及主要结构。

(3)认识和理解《日知录》作为学术著作,彰显了顾炎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严谨的治学风格,认识和理解《日知录》撰写过程中顾炎武采铜于山的学术精神。

(4)认识和理解时人及后人对《日知录》的高度评价,并研读《日知录》的相关内容。

10.读经考文,考文知音——《音学五书》及音韵学成就

(1)了解顾炎武强调研读经典,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悉心研究音韵学,取得不凡成就,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治学指向。

(2)了解顾炎武撰修《音学五书》及其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3)认识和理解《音学五书》的影响和学术地位,认识和理解顾炎武对古音学研究做出的巨大贡献。

11.舆地利病,宅京山水——地理学研究及成就

(1)了解顾炎武是杰出的地理学家,撰写多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地理学著作。

(2)认识和理解顾炎武地理学研究的时代背景、研究方法和地理学贡献。

(3)了解顾炎武的重要地理学著作《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历代宅京记》和《昌平山水记》等。

三.责任:普世关怀,仁为己任

本专题主要介绍顾炎武的高度社会责任意识。学生通过本专题学习,认识到,顾炎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一生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为家国天下民生思辨,而非为一己之利。他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独立不苟的人格风范和社会批判精神,至今仍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之一。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操及天下观

(1)了解由顾炎武提出,后人归纳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具有经久不衰的震撼力,成为中华民族的座右铭。

(2)了解顾炎武推崇豪杰精神,教人做豪杰,热烈赞扬特立独行、不畏权势的人,认识和理解顾炎武“胸中磊磊,绝无阉然媚世之习”的崇高人格。

(3)认识和理解顾炎武的爱国情操,深刻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和爱国色彩。

(4)通过解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认识顾炎武的天下观具有政治启蒙意义。

13.经世致用,明道救世——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

(1)了解顾炎武的务实学风及其在整个清代所起的积极作用,认识和理解顾炎武的治学创辟之功是确然不拔的。

(2)了解经世致用的含义,了解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3)认识和理解顾炎武批判空疏学风,认识其意义。

(4)认识和理解顾炎武所倡导的实学的内容,认识其意义。

(5)了解后世对顾炎武倡导的经世致用的高度评价,认识和理解顾炎武实学精神对后世学者的深刻影响。

14.苍生为念,厚生为本——天地大爱及普世关怀

(1)了解顾炎武所思所想,以天下苍生为念,他的民本思想令人肃然起敬。

(2)认识和理解顾炎武在哲学思想上主张通变宜民,在伦理道德方面主张甘其食,美其服,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犹水也,民犹鱼也”等体现了强烈的民本意识。

(3)认识和理解顾炎武民本思想在经济思想上突出表现在他藏富于民的主张。

(4)了解顾炎武从民本思想出发,猛烈抨击佛教僧侣敛财为害苍生。

15.法德兼采,防治贪腐——廉政思想及耻政主张

(1)了解顾炎武主张廉政,认识其廉政思想的立论是基于官员与普通人同样具有的私欲。

(2)认识和理解顾炎武主张以法治贪,防止官员的政治腐败。

(3)认识和理解顾炎武认为治理天下仅有法律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主张用道德教化整顿官场风气,倡导耻政。

(4)认识和理解顾炎武以名为治,将政府官员的道德品质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联系的防腐反腐主张。

四.道德:怀瑾握瑜,道德楷模

本专题介绍顾炎武以言耻为先,将为学为人合为一体,作为毕生追求,为当时及以后的学人,树立可以风范千秋的楷模。通过本专题学习,学生可以在了解顾炎武傲岸人格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人格修养和境界。

16.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学宗旨及处世之道

(1)认识和理解顾炎武把“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二者结合起来,并赋予其时代的新内容,成为他的为学宗旨与处世之道。

(2)了解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认识和理解顾炎武在治学方面的根本主张。

(3)认识和理解顾炎武博学于文的含义及途径。

(4)认识和理解顾炎武行己有耻主张的含义及社会价值。

17.圣贤风范,耿介绝俗——道德风范及人格操守

(1)了解顾炎武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和傲岸人格,充分体现在他的圣贤风范和耿介绝俗之中。

(2)了解顾炎武是“中华十德”之典范,认识和理解其示范意义。

(3)认识和理解顾炎武的道德主张及实践。

(4)认识和理解顾炎武耿介绝俗的含义及表现,理解顾炎武不与流俗合污的深刻意义。

18.严谨规范,虚怀若谷——学术修养及虚心精神

(1)了解顾炎武是道德、学问兼备的大儒,是做人的楷模;认识和理解他严谨规范的学术道德和虚怀若谷的治学精神所折射出的高尚人格和道德风范,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2)认识和理解顾炎武十分重视中国社会的学术道德建设,提倡学者应具有独立人格,主张改善和净化学术风气。

(3)了解顾炎武的《广师》一文,并认识和理解该文给人的两点启示:独学无友和虚己待人。

(4)认识顾炎武胸襟博大、谦虚谨慎、推崇同辈等品质,不但体现了其人格之高尚,也是他能成为大学者的重要因素。

五.顾炎武的文学思想与成就

本专题通过介绍顾炎武的文学创作主张和诗文成就,使学生了解顾炎武是在文学史上有影响的著名诗文作家,诗文享誉文坛;认识顾炎武恪守“文须有益天下”的文章之道,且以此作为他品人衡物,臧品轩轾的准绳;理解其文学思想与创作实践始终贯穿着有益世用的基本精神。

19.诗主性情,文益天下——文学思想

(1)了解顾炎武的诗论,认识顾炎武关于“诗主性情,不贵奇巧”的论说。

(2)认识和理解顾炎武强调文学创作要有个性的深刻含义。

(3)认识顾炎武特别重视文学的社会使命和责任,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天下”的创作主张。

(4)通过了解顾炎武的文学主张,认识和理解身为读书人,应该有怎样的言论和行为。

20.诗文并茂,享誉文坛——文学成就及诗文赏析

(1)了解顾炎武有相当高的文学成就,堪称文学大家。也要意识到,顾炎武广学多识,以大思想家名世,却不以文人自居,因此后世对其文学成就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学术思想。

(2)认识和理解顾炎武诗歌的特点、成就和历史地位,并赏析其几首名诗。

(3)认识和理解顾炎武散文的特点、成就和历史地位,并赏析其几篇名作。

(4)通过了解顾炎武的文学思想和成就,认识和理解大思想家和大文学家应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人师顾炎武》作为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的基础教材(必修教材)在高一年级开课,每2周1课时,全学年共20课时。 
    2.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尤其应发挥其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 
    3.完整、准确地把课程内容。本教材的教学应在学生了解顾炎武的基础上,揭示顾炎武思想和精神的本质,充分调动语文、历史、地理和政治课的相关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4.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人师顾炎武》采取谈话式教学,是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过程中,要以介绍和讲解顾炎武为基点,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国学教育。
    6.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 

7.要培养一批热心弘扬顾炎武思想而又有一定研究能力的老师作为专职教师。
    二、评价建议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 
    学习评价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在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要根据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的建设目标和《人师顾炎武》教材的特点,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 
    1.征文比赛 
    以《人师顾炎武》教材为知识基础和依托,定期开展以顾炎武思想和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精神、文学素养、写作技巧,并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国学的重视程度。
    2.诗歌朗诵 
    顾炎武不但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著名诗人,有学者称顾炎武的诗为清诗第一。顾炎武的诗歌,用典多而恰当,是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优秀资源。定期组织顾炎武诗歌朗诵活动,是提高学生了解、认识,直至把顾炎武思想内化为言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学好《人师顾炎武》这门课的助翼。
    3.讨论会 
    顾炎武是一位博大精深的思想家,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以讨论会的形式交流对顾炎武的认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4.调查问卷 
    调查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丰富多样的调查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5.考试 
    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1.严格以《人师顾炎武》课程标准为依据,切实有效地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突出顾炎武的道德风范和社会责任意识。 
    2.根据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和课程标准规定的课时数编写教科书。 
    3.教科书呈现方式应多样化,为学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
    4.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为对顾炎武思想有兴趣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 
    5.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增强可读性,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行文叙事尽可能简洁明了,但要保证一定的阅读量。对能体现顾炎武精华思想的诗文和文献要尽量多引用,以提高学生对顾炎武的认识,并增强国学素养。

6.每课设置导读框,引用两句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名人评价顾炎武的名言,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印象;每课设置导言,以精炼的语言概括本课内容,使学生能够快速把握本课的主题;每课设置3-4个子目,每个子目下可视具体情况设置若干小目,也可不设置;每课课后设置学记,分为“发人深省”“合作探究”“责任意识”“启示录”四个部分,每个部分设置1-3个题目。

7.教材编写过程中,要认真阅读并贯彻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昆山市第一中学《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申请表》、昆山市第一中学《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实施方案》等文件和材料,确保教材的正确方向。

8.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认真阅读《顾炎武全集》、《顾炎武评传》和《顾炎武年谱》等原著或学术著作,以确保教材的内容质量。
    

附录一

苏教基〔2011〕27号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启动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财政局:

为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省教育厅、财政厅决定从2011年起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建设课程基地旨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通过课程基地建设,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应试导向、千校一面的现象;有利于引导学校将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有利于纠正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现象,以多样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实践潜能和创造潜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课程基地建设要体现课程先进理念和有效实践结合,坚持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科学性、实践性、互动性、实效性上下功夫;体现破解教学难点与载体创新结合,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紧扣课程内容、手段运用、方法创新,形成开放、创新、互动的教学创新载体;体现先行先为与分享共享结合,省级课程基地要围绕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先行试验、总结提升,通过多种形式建立便于向其他学校和社区开放的共享平台。

2011年先行启动建设30个左右普通高中省级课程基地,到2015年建成200个左右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

二、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内容和主要任务

(一)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加强学科情境、专业特色、课程实施载体的建设,形成充分展现科学思想、学科思维、方法手段和文化品位的特色明显的课程学科教学环境。

(二)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等核心内容,通过物态和非物态相结合的模型展现,改进知识表达方式,以形象直观的体验,引导学生演示、验证、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直观理解和对具体形象内容的抽象概括,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能。

(三)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优化教学过程,高度重视技术推动的互动学习平台的研发,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开发建设人机互动、自主测验的教学用具、设施设备和教学场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内生机制的产生。

(四)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进一步加强国家课程的实施,不断提高教学效能,同时,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努力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条件,并形成难易不同的课程资源,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五)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课程基地建设立足于服务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通过教研组织建设在基地、教研活动开展在基地、成果首先应用在基地,大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

(六)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通过建设课程基地,加强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知,在实践应用中巩固知识、增强技能,在实际动手中发现探究、创新能力,逐步养成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

三、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的申报评审

(一)申报资格。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学校努力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原则上要有一名以上特级教师或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开拓创新、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严格遵守“五严”规定,凡被省教育厅通报批评的学校,通报之日起两年内不得申报。

(二)申报程序。学校围绕如何依托课程基地破解教学难点,组织教师认真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制定创建省级课程基地实施方案。市、县(市)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深入学校调研,理清建设思路和重点项目,制定市、县创建省级课程基地建设规划,明确年度建设学校。按照省下达的课程基地建设推荐名额,遴选确认后报省教育厅。

(三)项目评审。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市上报项目进行材料评审,并组织通过材料评审的学校进行现场答辩,综合确定当年省级课程基地建设项目。

四、切实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的管理

各地要充分认识课程基地建设的重大意义,将这项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改革切实抓好。要采取有效措施,指导所有学校、所有课程的规划建设,以课程基地建设,丰富和拓展课外活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各市也可比照省做法,建设一批市、县级课程基地。

课程基地建设的责任在市、县和学校。各地要切实保障课程基地建设所需经费,在省级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下,切实发挥地方财政和学校对课程基地建设投入的主体作用。省将制定课程基地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加强项目的管理。

省有关部门将加强对课程基地建设的绩效评估。每年初对上年度课程基地建设情况开展检查视导,作为各市后续项目安排的重要参考,并对项目优秀的学校给予适当的奖励。

二〇一一年六月七日

附录二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教育指导纲要》(摘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1.基本原则: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2.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2)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3)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三、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

  五、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六、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

    附录三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社科[201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现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

2014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