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也有一所清华也有一所交大
昨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了堪称历史性的会面。阔别了66年握手寄托了中华民族对于两岸和平发展的期望,同宗同源的血脉永远不会被距离、时间所切断,只会在历史的长河中使所有人变得更加紧密。
历史上,因为某些原因使得台湾也有一所清华大学、一所交通大学,这两所高校的发展史便是两岸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这里大四君带你梳理这两段历史,让我们一起拥抱两岸和平、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
台湾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永远的校训
清华大学前身可追溯至1909年以庚子赔款为基金成立於北京清华园的清华学堂,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其所在地为名,更名为清华学校后逐渐发展成为国立清华大学。虽然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崎岖多变,历经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部分校址位于今中南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部分校址位于今云南师范大学)等阶段,但是清华一直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在抗日战争中给全中华儿女上演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史。
清华大学形成北京、台湾的格局不得不提到梅贻琦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即使你未曾听说过他,多半也听过这句他于 1931 年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所说的话,他被称为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在他担任校长后,进一步带领清华逐步发展成了国内第一流的大学。尤其是八年抗战的西南联大时期涌现出了无数英杰,梅校长被清华称为“永远的校长”也是有基础和成果的。
梅校长的出走与创校基金的故事
1948年,北平(现北京)解放前夕,梅校长出人意外的选择带着清华大学的创校基金(只有清华大学校长才可以批准使用这笔基金离开了清华大学出生、成长和辉煌的土地,据当时任清华教务长的吴泽霖教授回忆,梅离校的那天,二人曾在校门口相遇,吴问他是不是要走,他说:“我一定走,我的走是为了保护清华基金。假使我不走,这个基金我们就没有法子保护起来。
1950年,梅贻琦先生来到了美国,虽然身处异地但是他也关心清华大学的成长,写信道“如果清华需要国外的图书仪器,可以设法购寄”。在受到了当时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热情邀请回来的情况,梅校长却选择观望。后清华大学的文、理、法三个学院并入北京大学后朝工科大学转型后,梅校长就再也没有提起过要回到故土。
当然,梅校长在美国守护清华创校基金的时候多次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打主意”国民党提出了“政府外汇存底缺乏,应以此款来弥补国库”“清华基金是庚子赔款,最好尽快花光,等于洗雪国耻”等现在看起来极其无耻的理由,世人也比较局限的认为梅校长是一位“守财奴”,但在梅校长的坚持下这笔钱最终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后来经叶公超回忆“我当时也认为他有点“守财”,只肯把钱用在外国,但是他对于科学的长远规划却令人自叹不如,胡适先生也告诉我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的计划他想了许久,初期他未跟任何人说。”
设立原子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台湾再现
后来,梅校长决定设立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为了选择合适的院址,梅校长跑遍了台湾全岛,反复勘察比较。他认为台中、台南地区太远,交通不便;高雄学术机构太少,基隆亦觉得局促,都不是理想的建院之地。后来选择新竹,因距台北近 80 公里,交通便利,且地势开阔,农田住户较少,便于日后开发。为慎重起见,梅校长先后 7 次约同有关人士前往勘察,最终选址新竹。1955 年 12 月,“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梅校长安排好了新竹建筑事宜。建筑工程费用由“台湾政府”承担,购买图书、仪器及延聘师资等费用从清华基金拨付。
1956 年 1 月起在台湾新竹清理基地、兴建第一批校舍
1956 年初招收第一班原子科学研究生,暂借台湾大学上课。
1957 年,新竹首批校舍完工,秋季开始上课。
1962 年,梅校长病逝于台大医院,享年 73 岁。梅校长自 1909 年第一批考入清华前身“游美学务处”,1915 年学成归国开始服务清华,到 1962 年病逝,他一生都与清华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清华的发展建设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清华的情怀恰如他所说,“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后历经多位校长(大多数为北京清华大学学生)的努力,现台湾清华大学已经成长为世界知名的学府之一(排名相当靠前)。在清华大学新竹校区内,有一北京清华二校门的等比例缩小复制品,象徵两校之间的一脉相承。新竹清华与北京清华有「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的说法。现更合作提供MOOC课程、学术访问制度以及双联学位课程,未来将朝向更紧密合作的方向前进。
台湾交通大学:饮水思源,五校一家
交通大学前身为1896年创立於上海的南洋公学,两岸分治後,上海原址改组为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1958年,交通大学则继国立政治大学及国立清华大学之后在台复校,选定新竹市正式复校,与国立清华大学及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相邻。位于新竹市的交通大学也同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并称「饮水思源 五校一家」,代表五校系出同源。明年是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在这里小编对交通大学为国家、民族做出的贡献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强强结合,交通大学帝国初现
中华民国创立以后,交通部长叶恭绰认为辖下的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平铁路管理学校及北平邮电学校四校散居各地,管理困难,便在1921年合并成为交通大学,分别称各校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逐渐发展成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唐山学校(逐渐发展成为西南交通大学)及北京学校(后发展成为北京交通大学),一校三区的典范成为当时世界教育史上美谈。
1949年国民党当局逃亡台湾后,中国大陆的交通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原国民政府下的交通大学校务则中断。美国交通大学同学会的赵曾珏有鉴于核子科学已由台湾清华大学成立的原子能研究所开始发展,但是与核子研究极其相关之电子研究则尚付阙如,力倡在台成立台湾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
和清华成为邻居,和邻居的邻居北大相隔一个海峡
1958年6月1日台湾“国立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正式成立,由当时的教育负责部门“科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熙谋兼任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1964年恢复招收大学部,增设电子物理学系及电子工程学系。1967年正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工学院”。
1979年7月,恢复为“国立交通大学”,分设理、工、管理三学院。
从距离上说离清华大学最近的两所大学分别是北京大学和台湾交通大学,但是两所学校却隔了一个海峡,如果你行走在台湾交通大学第一件事便是穿越清华大学。现如今台湾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了国际知名大学之一,走这里走了多名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企业家、科学家,其堪比美国加州大学系统(UC)的“交通大学系统”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教育界中的一张闪亮名片。
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更是复兴的重要保证。这里借用《乡愁》中的一句来结束本文: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l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