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标题    校园动态    学校新闻    昆山市大中小学博物馆思政、亭林思政主题交流活动暨苏州大学研究生工作站、昆山思政名师工作室活动在我校圆满举行

图说市一中

奖学金纪念碑
奖学金纪念碑
独立支部纪念碑2
独立支部纪念碑2
校史馆
校史馆
学校风景
学校风景

近期热点

昆山市大中小学博物馆思政、亭林思政主题交流活动暨苏州大学研究生工作站、昆山思政名师工作室活动在我校圆满举行

创建时间:2025-04-28

为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425日,昆山市第一中学承办的“学亭林大先生  做鹿城大思政”主题交流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昆山市宣传部、昆山市教育局大力支持,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专家有:昆山市宣传部副部长颜安、昆山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栾根玉、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建华、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茆汉城、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科办李文娟主任、昆山市社科联副主席潘霞峰、昆山顾炎武研究会会长陈建林、昆山市教育局副局长黄萍、昆山市教师发展中心研训部副部长,省思政特级教师殷久华、昆山市思政名师工作室(一室)主持人、省思政特级教师洪敏,全市大中小学的思政教师代表、教育专家及学生代表齐聚一堂,通过教学展示、教学研讨、主题交流三大环节,共同探索思政教育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协同合作:平台“搭”起来,思政教育“育生”更“育师”

昆山市第一中学与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协同,设立了苏州大学研究生工作站。学校与苏大马院在思政理论的创新、思政教师的培育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合作渊源,早前,学校与苏大马院共建新时代思想政治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中心、院研究生工作站。今天,在协同创新中心、院研究生工作站基础上,苏州大学研究生工作站成功建站,这既是对以往合作的肯定,更是对学校新百年新发展的新期待。

我们将进一步紧密合作,双高合作、优势互补,为高校师生的课程实践提供空间、场域和实践指导,同时学校思政团队也将更主动的向高校的专家学习,做好立德树人这一“核心课程”大文章。

 

 

教学展示:课堂“活”起来,思政教育“走新”更“走心”

活动首环节聚焦课堂教学实践,来自昆山市花桥高级中学、巴城高级中学、昆山市第一中学和巴城高级中学的四位教师,分别以“哲学的基本问题”“青藏地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古时期的欧洲”为主题,呈现了四节跨学段、跨学科的思政精品课。

 胡晓婷老师的教学设计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通过三个议题展开:1.哲学之探:以宇宙探索为切入点,对比古代神话与科学假说的哲学立场,引导学生理解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及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大哲学基本问题。  2. 哲学之问:结合中国航天战略、疫情防控等生活实例,分析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实践中的体现,阐释该问题为何是哲学的核心,强调其源于生活且贯穿哲学发展。3.哲学之辨:通过解析荀子、马克思等哲学家的观点,辨析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形而上学、辩证与历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观与客观)的形态差异,探讨其合理性与局限,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立场。  全课以议题式教学贯通理论、实践与思辨,深化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理解。

宋祝建老师的课堂以江苏省和青海省对口支援为引,结合个人支教见闻讲解了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形成原因。同时,针对青藏地区经济薄弱的情况,结合青藏地区的特色资源,授人以渔的提出发展生态旅游、打造盐湖产业基地、建设能源基地等产业发展思路,帮助青藏地区建设成为经济强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建立冲突思维,打破惯性认知。

蔡晓雨老师基于必修二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轮复习课,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为主线,展开议题式教学,从“无形之手”看资源配置和“有形之手”看治理智慧出发,结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引导学生辨析经济运行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同,培养学主动参与经济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李梦雪老师的课堂涉及西汉初期、汉武帝时期、东汉前期及中后期四个时期。根据课标要求将本课内容简化为六个问题,重点关注“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内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以及两汉灭亡的原因及历史认识,中间穿插选必内容。上课过程中对重点概念进行详细解释,用选择题进行巩固。从而让学生理解两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

 

教学研讨:打破学段壁垒,共绘思政育人“同心圆”

教学展示结束后,昆山中学邹开凤老师、昆山市第一中学沈娟老师,与一线教师围坐一堂,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展开深度研讨。

如何实现内容衔接?“小学讲故事、中学讲历史、大学讲理论”的分层模式成为共识。如何用好本土资源? 专家指出,昆山拥有顾炎武纪念馆、昆曲博物馆、改革开放展馆等独特资源,应开发“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地图。

 

主题交流:校馆协同思政课“亭林思政”

    主题交流环节,昆山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季成伟以“博物馆思政与亭林思政的校本化实践”为主题,主持了交流活动。昆山市社科联潘霞峰副主席、昆山顾炎武研究会陈建林会长、昆山市思政名师工作(一室)主持人洪敏教师、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校亭林思政团队代表、昆山市亭林初级中学、昆山市炎武小学相关思政教师围绕亭林思政进行主题交流,昆山市宣传部颜安副部长进行了总结,充分肯定了本次主题交流活动。

张程远老师为我们带来昆山市第一中学顾炎武课程基地建设回眸与展望。我校以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为核心,深耕课程基地建设,开发“家国情怀”“文化寻根”等3门校本课程,联合亭林纪念馆开展研学实践。未来将深化“馆校社”联动,拓展数字化课程资源,打造长三角思政教育特色品牌,让传统文化浸润青少年成长,答好“立德树人”的时代命题。 

学校亭林思政团队余东坡老师、朱贤颖老师、崔佳璟老师就顾炎武市民精品系列课程开设规划与分工展开讨论。我校将依托顾炎武文化资源,打造“知·行·传”市民课程体系,学校负责课程研发与师资培训,社区统筹推广与需求调研,文化馆提供文物资源支持,高校协助理论提升。推动传统文化从校园走向社会,助力全民思政教育共建共享。

潘霞峰副主席、陈建林会长、洪敏老师、殷久华老师对大中小学博物馆亭林思政提出了总体设想,分别就本土化德育资源的创新整合、顾炎武文化资源的时代化、数字化,区域思政教师团队的培育等话题进行了研讨。

本次活动以“文化铸魂·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衔接、馆校社横向联动的思政教育体系,依托顾炎武精神与昆山文化资源,开发“理论+实践”双线课程图谱,打造“课堂教学—场馆研学—社会实践”育人闭环;形成“亭林思政”长三角示范品牌,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育人力量。

本次交流活动既是昆山深化思政教育改革的创新实践,也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时代命题的响亮回答。以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为魂,以昆山大地为课堂,一场场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的思政教育探索正在这里生根发芽。未来,昆山市将持续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为青少年打好精神底色,书写立德树人的新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