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1-25
- 2024-11-20
- 2024-11-18
- 2024-11-07
- 2024-11-04
顾亭林也曾流连丁香诗会
又到一年春来时,牛街法源寺的丁香花又开喽。
据说过去京城有三大花事,即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恭王府的海棠,“花开时节动京城”,人们都是要去争相观赏的。
花的鲜艳总会要在记忆中逐渐淡去,而唯有法源寺丁香花的香艳却长留人们的脑海,这应当是因为“丁香诗会”,丁香的香馨因有诗意托载,而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
下面,跟随艺绽君去感受一下昨天举行的第十六届法源寺丁香诗会吧。人们以诗文会友,以书画联谊,让古老的法源寺展现出了别样的活力。
来自曹灿朗诵艺术学校的少年儿童带来了诗歌《祖国的春天》▼
已经90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田华朗诵了诗歌《你们和我们》,全程脱稿朗诵哦!上千字的诗歌呢,一个字也没错,艺绽君(ID:bjvariety)在现场都惊呆了▼
“女儿国国王”朱琳老师也登台朗诵,气质仍然很赞啊。伴随着花香,艺绽君醉了……▼
小伙伴们可能好奇了,
作为咱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
丁香诗会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起源
丁香诗会起源于明、清踏青时节诗人吟诗唱和活动,至清代极盛。每年春天法源寺内丁香盛开之时,僧人备好素斋,邀集文人名士赏花对诗。纪晓岚、洪亮吉、顾亭林、何绍基、黄景仁、龚自珍、林则徐和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曾在这里留下过流连的足迹和诗篇。
1914年,湘潭文人王闿运来京(当时已83岁),约请在京名流百余人聚集法源寺,为赏丁香,开留春宴,人各赋诗,会后绘有《留春图》。
参加这次留春宴写诗的有赵惟熙、宋伯鲁、周嵩荛、杨宗稷、姚华、陈衍、余葆桢、高步瀛、光云锦、刘瑞潞、刘瑞浺、袁嘉榖、侯毅、陈师曾等。王闿运将此会喻为群贤毕至“庶继兰亭”的盛会。
下面,艺绽君摘录几首诗会中王闿运、高步瀛、陈师曾的诗作,供大家欣赏
王闿运诗
京国多良会,春游及盛时。
宁知垂老日,重作五噫诗
尊酒人心醉,繁华鸟语悲。
且留残照影,莫叹鬓毛衰。
古寺称资福,庙宗为悯忠。
于今忧国少,真觉世缘空。
天地悲歌里,兴亡大梦中。
杜鹃知客恨,不肯怨东风。
高步瀛诗
零落残春何处寻,丁香僧院坐深深。
疏钟向晚茶烟静,风动花幡见佛心。
海内灵光湘绮翁,芳筵幸得一樽同。
从今莫道春将去,春在先生杖履中。
上人说法是龙象,勘破生死无二门。
春来春去等闲事,拈花一笑欲忘言。
花落无从返旧柯,水流那见逐回波。
年年纵有春来日,数尽光阴奈老何。
陈师曾诗
客里光阴何事了,万花难写倚阑情。
蜂狂蝶冶仍多故,风暖香微趁此情。
共忍饥肠论酒价,坐销髀骨老诗城。
残僧已殉空山塔,竹暗幽窗不肯明。
佳话
1924年4月26日,著名诗人徐志摩陪同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尔到法源寺赏丁香,瞻古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1924年4月12日,泰戈尔一行坐轮船到达上海,徐志摩提前来到上海专程为泰戈尔当翻译。从上海到北平,泰戈尔受到了中国文化界名人的欢迎,除徐志摩外,还有梁启超、蒋百里、熊希龄、胡适、翟菊农、张君劢、郑振铎、林长民、林徽音等。
在北平,徐志摩、林徽音、梁思成等排演了泰戈尔的名剧《齐德拉》。泰戈尔自登岸后,不顾旅途劳顿,做过多次公开演讲和较小聚会时的谈话。泰戈尔到北平后,只在真光剧场做过演讲,其中有一段精彩的预言:“我相信,你们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相信,当你们的国家站起来,把自己的精神表达出来的时候,亚洲也将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们都将分享这个将来带给你们的快乐。”
随后,泰戈尔在徐志摩、林徽音、梁思成陪同下游览了北京法源寺,参加北京佛化青年会为他举办的赏花会。
林徽因(左)、泰戈尔(中)和徐志摩(右)▲
时至初夏,法源寺丁香盛开,秀气袭人,徐志摩曾在树下作诗一夜。此一雅事,触动了梁启超的灵感,到了秋天,以八尺宣写了一副大楹联,赠给徐志摩。联语如下:
小伙伴们看得是不是有点蒙圈?
没关系,艺绽君来翻译一下:
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
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亮。
复兴
此后,由于社会动荡原因,寺庙的大型文化活动都已停止。新中国成立后,法源寺一直处于恢复时期,没有举办过大型诗会。
直至2002年,为继承和发扬法源寺丁香诗会的优良传统,丁香诗会4月10日在法源寺丁香盛开的时候正式举行。当时,近百位艺术家、诗人、作家,包括赵大年、牛汉、林莽、石祥、殷之光等,聚首法源寺,吟诵诗篇。法源寺丁香诗会得以恢复,成为轰动京城诗坛的一件盛事。
如今,每年一届的丁香诗会已成为市民踏青赏花,开展诗歌吟诵活动的好去处,内容越来越丰富,规模也愈来愈大。
首届丁香诗会发起人李金龙说:
中国原本是一个诗的泱泱大国,我们来做像丁香诗会这样的文化活动,就是希望让更多人能参与、感受,扩大文化的感染力、辐射力。
今年,你也许错过了盛开的丁香、热闹的诗会,但春毕竟来啦,走出家门,看看满眼春光,下一刻你胸中涌动着的,也许就是另一种诗意呢!
明年诗会,约起?
作者:聂宽冕